TUhjnbcbe - 2025/2/28 19:06:00
老庄文化:大树参天——读《道德经》有感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有一位大圣大智者,穷其毕生精力,给后人栽下了一棵参天大树。这位智者,就是被我国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经》有如一棵冠顶参天、四季长青的智慧之树,荫庇后人、惠及子孙。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被教材中的“消极无为”四个字定格了许多年。尽管后来一直想更多地了解老子,却没有如愿。前不久,终于有机会目睹了老子的尊颜,那巍巍静立于《道德经》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的身影。如书中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想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的无言之教诲,仅用目光和声音过上一两遍,恐怕不是我辈所能为之的。好在我已把它笔录下来,待今后用“心”、用“无言”去向这位默然屹立于文字背后的智者请教了。即便是只肤浅地读了一两遍,但我对老子的认识已决不是“消极无为”的贬义概括了。如果说老子消极,我倒读出了老子的“消极有为”。老子在道篇的末尾一章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候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可见,《道德经》的宗旨是有为(又何尚不是老子的人生追求呢?),无为只是有为的手段而已。再如:“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些言语,包含了一种谦为上、一谦四益的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硬要说消极,也只能算是一种以静制动、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用无为之心成其有为之实的策略而已。严格地说,我没有资格对远离自己两千多年的老子进行评判,因为我的智慧和学力所限。《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旷世奇书,我只能潜心拜读。老子的智慧,通过《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而且还将继续深远地影响着。写完这段文字,我豁然大悟地觉得自己其实早已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老子的哲学氛围里了,因为老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德观念,同儒教和佛教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早已根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