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老子全译感悟五
TUhjnbcbe - 2025/3/9 12:24:00
“无为”在政治、治国上的妙用。用江河下游能包容大小河流,比喻圣人若能对民谦下,则“天下莫能与争”。这没什么不好,现在不是正在大讲“以民为本”吗?依此施政当然是老百姓所欢迎的。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是说道之伟大在于不可言状。老子提出有“三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体现了道的品格,也是无为的境界。正因为有了这三宝,才会有相应的勇、广、“成器长”(成就事业,或谓能够领导天下),否则将一事无成。老子在论道的时候,一向把他谈及最多的无为放在对立的统一之中,这显露了他的思想并非涉及此而忽略彼,违背“辩证法”的帽子戴在老子的头上无论如何说也是不合适的。仔细体味老子的无为,乃是“无为而无不为”,天地间的“有为”之举,原来是在“无为”的怀抱中孕育产生的。
  
  这是老子阐述如何把道运用到军事上。为将者,应记住事物相反的方面,就是说不轻易动武、不随便发怒、不正面硬拼,提倡“不争之德”。这是老子一贯的思想,他以军事上的禁忌而言“道”。
  
  论军事上的“玄机”,如说轻敌若祸、哀者则胜,以及在军事上宁愿采取守势,实为借此阐明事物的两个方面,把道推向极致。
  “道”之贵就在于外朴内实,然而却不被世人所理解。老子为此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其实,所怀之“玉”乃是非凡的大智慧,与当时诸侯争霸的思想完全对立,如何能让他们采纳和效法呢?今天,改革开放这把双刃剑,一刃闪耀着进取的锋芒,另一刃则足以导致人心不古而世风日下,是接过圣人怀里那块玉掂量掂量的时候了。
  
  孔子是入世和务实的,所以才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子是出世和务虚的,只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孔子是实事求是的,老子则对两种不实事求是的评价采取了双重标准,即对知道了说不知道认为是显露了上德,对不知道说知道就认为是出了“毛病”,这等于说深藏不露“上”也,锋芒外露“下”也。
  老子以圣人的品格,来讲述清明政治之“道”,孟子“民为贵”的思想与此是一脉相承的。老子所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正是一种深刻的反省,所以才提出一定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效法圣人的“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的情怀。善待人民,永远是治国的最高方略。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老子全译感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