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商圣范蠡为何出自道家谈谈道德经中的商
TUhjnbcbe - 2025/3/9 12:2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06/s1o8uuj.html
导读:范蠡一生,极其精彩。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被后人尊称为“商圣”的范蠡,其实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便是老子的隔代传人。范蠡师从于计然,计然师从于老子,而老子著书《道德经》。那么《道德经》何以教出一个可以称圣的商人,这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范蠡,春秋末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经济学家和商人,中国道商鼻祖。范蠡虽出身贫寒,但才智过人,他辅佐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而身退。退隐期间,他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为后人敬仰。范蠡第三次迁徙到了陶丘(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迅速积累资产成巨富。“计然之术”,也就是他的老师所授法门,传说是古代经商秘笈,现已失传。不过我们可以从范蠡的经商思维中,大略窥探一二,其中不乏有与《道德经》脉络相通之处。择地生财范蠡经商之初是在齐国,之后又迁移到宋国陶邑。而选择这两个地方,绝非随意为之,范蠡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在春秋时期,齐国与宋国都是非常重视商业的发达国家。“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有名的话,就是出自齐国贤相管仲之口。管仲上任以来,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大力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率先让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背靠管仲打下的良好经济环境,范蠡一到齐国就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亲自带领家人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经过几年“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的辛苦劳作与经营,范蠡“致产数十万”而闻名齐地,成为一方富商。而范蠡最终选择扎根的宋国陶邑地区,更是绝佳的商业城市,它“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宋国本为殷商遗民封地,宋人沿循商人之传统,全面推进贸易文明的发展,将陶邑、彭城等地发展成为天下财富的聚集之地。所以当时的宋国陶邑,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善之首,便是“居善地”。可见若要成事,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有多么重要。正是因为范蠡慧眼独到,善于择善地而居,才最终成就了“商圣”之名。人弃我取范蠡在陶邑经商时,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这固然有料事先机,未雨绸缪的意思,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对整体的精准把握。当时山东一带水路交通便利,为商贸往来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季节变化,常常旱涝交替,导致对水路陆路的需求不一样。旱时,车辆的需求变大,价格升高,涝时则舟船的需求变大,价格升高。范蠡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在旱时购舟,因为成本低,他只需花少量的钱就能购买更多的船,在涝时则正好相反。旱过则涝,涝过则旱,待得物乏之时,即可高价出手。一来二去,他便控制了当地的水陆运输,生意越做越大。这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人皆贱之,它反而为贵,故取之;人皆贵之,它反而为贱,故与之。发生水患时,大家都去追逐舟船,弃用车辆;发生旱情时,大家又都争用车辆,弃用舟船。这就正如《道德经》第二章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所有人都知道车辆利润高,而去争做车辆生意的时候,这个生意就不算是个好生意了,舟船同理。车辆和舟船,都是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如同长与短,高与下,先与后一样,互为补充而不可或缺。世人喜高而厌下,取长而弃短,争先而恐后,却不知如果没有下作为根基,又何来高呢?如果没有短作比较,又哪里来的长呢?如果没有后相跟随,又哪里来的先呢?所以当人们都去追求高的时候,低的价值便被忽略,那么它的增值空间就会变大,适合入手。而当低变得紧缺时,它就会变成高,此时价值得到放大,适合出手。正是因为遵从着这一规律,范蠡经商无往不利。无敢居贵范蠡做生意有一个原则:“无息币”。也就是不让钱币停息,而是一直流转不停。所以他从不屯积居奇以谋取暴利,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按照他的说法,叫做“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司马迁也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意思是贪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范蠡不但做生意如此,做人也一样如此,不居高凌下,不自恃尊贵。在齐地做生意时,范蠡善于治产的名声传到了齐国国君耳中,于是国君召见范蠡,任其为相。范蠡不得已,感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于乡邻,飘然远去。正如《道德经》所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谁能把多出来的东西重新归还给天下人?唯有依照天道规则行事的圣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但不自恃,作出了成就也不居功。圣人这样做,正是不想让人们把贤能尊贵的名号加在他的头上。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故而“功成身退,天之道”。不责于人史书中概括范蠡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与时逐,也就是注重研究经济规律,善于把握商机;不责于人,也就是善于识别、选择人才,知人善任,而不是等人犯了错误再去问责对方,因为于事无补。有这样一个故事:范蠡有三个儿子,小儿子乃居陶时所生。小儿子成年时,范蠡的二儿子因杀人被囚于楚国。范蠡说:“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意思是说,家有千金的公子,是不会像平民那样,被斩于闹市之中的。拿钱赎命,是很常见的事情。于是范蠡要小儿子携黄金千镒去楚国,营救二儿子。结果大儿子却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二弟囚于楚,派老三而不派我去,看来我是不肖之子。说完便要自杀。妻子劝陶朱公: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但老大却先死了,怎么办?陶朱公无奈,只得派大儿子携金前去救人。没过多久,消息传来,因为大儿子过于吝惜钱财,结果导致营救失败,二儿子被斩杀。家里人闻讯都痛哭不已,唯独范蠡笑了,说:“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天经地义的事情,预料之中的事情,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范蠡之豁达通透,可见一斑。《道德经》也说:“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当不好的事发生以后,圣人即使手中掌握着依据,也不会以此来问责于人,而只会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消除它。因此,有德的圣人治理问题的源头,无德的人等问题已经发生了以后才开始论是非、追过错,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毕竟不好的事实已经发生了。诚信为本范蠡在商业经营过程中,讲究“诚信”,范蠡认为,商品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商人本身的信誉,同时,也影响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范蠡引用他老师计然之策,在个体手工业生产方面要求质高货真、完好贮藏,并提出了“务完物”的准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范蠡不但对消费者讲究诚信,产品要求货真价实,对合作者也是诚信为先。一般在年初,他便同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会按照市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仍会严格履行合约价格。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这种良好的诚信效应,却让范蠡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总成本降低很多。有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十万钱。一年后,当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时,包裹不慎掉入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他焦急万分投奔范蠡,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富户。由此,范蠡的诚信之名更加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三次扩大经营、短缺资金时,许多富户纷纷送钱上门,帮助范蠡抓住了商机。由于范蠡经商诚信为本,所以他千金散尽之后很快又能再次致富。《道德经》这样说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真正的诚信,是像范蠡一样,不论对方有没有信物(借据),我都能始终坚持如一的坚持诚信。这种诚信,是谓“德信”,是一种已经修养到骨子里的德。富行其德范蠡被后世奉为财神和道商鼻祖,不仅是因为他的谋财之道,更是因为他散财有道。范蠡为富又仁,相传他大量养鱼,周济给那些贫困乡里,不仅如此,他还教授贫困老百姓如何养鱼,并总结经验,写成《养鱼经》。定陶县城内如今仍留存有一个大池塘,传说就是范蠡当年教民养鱼的地方。当时鲁国有个贫寒书生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之下,他听说范蠡致富有方,便前来求教。范蠡教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于是,猗顿按照范蠡的指点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范蠡齐名的巨富。猗顿为了表达对范蠡的感恩之情,在今山西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至今犹存。范蠡深谙聚财和疏财之道,聚财而裕民。他经商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却三聚三散,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史记·货殖列传》)。正如《道德经》所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会为自己争夺利益,而是用来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广博;圣人不会为自己累积财货,而是用来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不会伤害他们;圣人造福于万民,而不会与人相争。范蠡经商有道,富行其德,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最后,为大家奉上范蠡为世人留下的经商心得,以待有缘者收藏:陶朱公理财十二则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陶朱公经商十八则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理财致富十二戒勿鄙陋,勿虚华,勿忧柔,勿强辩,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蓄,勿昧时,勿痴货。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圣范蠡为何出自道家谈谈道德经中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