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讲解
TUhjnbcbe - 2025/3/10 19:25:00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拢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让它强大;想要废除它,必先推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一种微妙高明的道理。

柔能胜刚。鱼儿不能离开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轻易向人炫耀。

解析:

这篇以自然规律的运行、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阐述遵循“道”的作用,重在治国。

第一段,要想收拢一个事物,必须先让它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一方面自己放松了警惕,只想着来张扬自己,这样就需要把这种张扬收拢一下,如果本来在心中是收拢的,那就不存在来继续收拢了。

要想削弱一个事情,必须要让他强大起来才行,这样它就容易显示出狂妄来了,就需要来削弱他一下。如果本身就很弱,还要削弱的话,那不成为削弱,那就是蹂躏,这并不符合“道”的思想。从这个观点来看,老子是爱护弱者、反对倚强凌弱的。

要想废除一项事情,必须先推举它,让它处于高位,当然“道”的思想中高处是不胜寒的。既然推举到了高处,那么就让它达到顶峰,成为众矢之。试想,一个人或制度成为了众矢之的,那么它还能坚持多久,这就是让它退居二线即废除它的时候了。反之,处于最低层,那么谁花大力气来废除它呢?连必要都没有,而要废除最低处的人是内心很猥琐的人,当然这样的人老子怎么会看得上眼呢?只有一条学修身养性去吧。

要想夺取一件东西或土地,必须先给与他,给与他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让对方放松警惕,没有了警惕性,夺取起来是不是就容易多了?如果对方时刻警惕着你、防备着你,那么你想夺取他的东西可能就是一场战争,不一定谁会赢,夺取的难度可想而知。

以上讲述的是物极必反、对立转化的道理,张极必歙、强极必弱、举极必废、予极必夺,这些成语也是从这里转化而来,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日常用语,用来表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近期河南的一位市委书记因为打下属而被免职了,这就是过于强盛造成的,最后由强转化为弱的一个例子,物极必反呀。

“柔弱胜刚强”,我们平时总说要成为一个强者,这样才符合现实社会的做法,但不讲方法的过于刚强总是会出现问题,容易缺乏思考,不好把握这个事情的合适的尺寸,将事情做的不到位。所以柔弱的做法会给自己留下余地、留下思考的空间,讲事情能够做的相对完善,这样产生的效果是柔弱胜过于刚强。

第二段,鱼本身只有生活于水中,也只有在水中才可以生活。如果离开了水,那么它的腮是不可以呼吸的,这样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同样贵族是依靠百姓来生活的,贵族们的锦衣玉食是百姓提供的,贵族们本身不种地、不织布,而他们离开了百姓谁给他们提供这些衣食呢?谁给他们盖豪华住宅呢?同样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这与我们平时说的船能载舟、亦能覆舟是相同的道理,同样船是依靠水来浮起来具备航行的条件,如果没有水,那么船还能航行吗?老子希望这些贵族们善待百姓,这样也是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这样他们的贵族生活才能坚持下去。

贵族管理百姓的方法中老子前面常提到“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较之言”,这些实际上是德治。除了德治之外,很早就有了律法,惩治严重超出“德”的范畴的,这个律法实际上就是国家的利器。为什么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像我们平常生活中一个人手里拿着刀子、说你们要服从我,这样百姓就会害怕,短期里绝对服从,如果长期这样威胁百姓,百姓就会产生摆脱这种威胁的想法,这时就出现了反抗行为。所以老子说作为管理者的贵族们不要天天炫耀我手中有法律,在随时找你的漏洞、想办法要惩治你,让百姓在恐慌中生活。

如果将国之利器随时示人,就说明这时推行的是苛政,中国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这说明在推行苛政时百姓是惧怕的、但这个时期就不会是长久的。

本章老子首先对作为管理者的贵族们先提出了要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仁政,要明白物极必反、对立转化的道理,做到谦卑、俭啬。对待百姓要施行仁政,不要动不动就说你的表现不好、我制定一些惩治百姓的办法,善待百姓才是贵族们统治能够长久维持的基础,圣人之言必有道理,我们应当谨慎听听。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