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智商和背景都差不多的人,为什么在大学毕业之后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呢?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他说: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把我丢到杳无人烟的沙漠当中,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又会马上成为百万富翁。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这一定不是因为洛克菲勒有多少家底,而是因为他对商业有着远超时代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可以帮助他随时随地东山再起。
那么到底什么叫认知呢?
认知就是基于当前的一个综合情况,一个人能够做出的精准的判断。
而人和人一旦对同样的情况产生认知上的差别就有可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想法或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
所以说,人和人的差距在于认知。
认知升级这个词在我们日常听到也非常的多。
所谓的认知升级就是指在复杂的情况下,你能否做出超出常人的不一样的判断,增强你的赢面。
关于认知升级,很多人都知道这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具体应该怎么做?
老子《道德经》讲,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道、法、术、器、势,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思想。
道是自然法则,是价值观范畴,即判定好坏、是非、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道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原则,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所谓道不同不足与谋,说的就是价值观不同是无法一起共事的。
所以认知升级,即是修道的过程,就是掌握判定一切事物好坏、是非、美丑、喜恶、真假的标准的过程。
认知的升级不像我们学习一门具体的技能,它更像是一种三观的颠覆,可能需要不停的否定过去已有的想法,告诉自己以前可能是错的。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三个实操技巧,让大家能够很快地实现更好的认知升级。
第一、尝试接触陌生和不喜欢的信息
第二、永远去实践
第三、要永远和比你知道的更多的人在一起
一、尝试接触陌生和不喜欢的信息。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经常有一些餐馆的老板请他去提意见。有时候,当蔡澜提出一个意见,餐馆老板马上就会找出各种借口和反驳,比如蔡澜说今天的这道菜做的有点咸了,这个老板马上就反应说我们这边的客人口味就是比较重,比较适合我们这边的客人,或者蔡澜说今天的食材其实还可以更新鲜一点,口味会更好,这个老板也会马上有他自己的一些原因,这个时候的蔡澜就很怒,他说你让我来提意见,我说了你们又不听,那你让我来干嘛呢?
其实每当大家接触到一些自己不喜欢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时,都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维护自己的脸面,捍卫自己的权威,想方设法反驳回去,把别人的嘴巴捂上,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自负的态度往往会造成我们认知上的盲区,后果就是你会对很多反馈给你的信息或机会视而不见。
对于这类不喜欢的信息,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带着一个空杯心态,首先不要去反驳,尝试着去听一下这些不同的意见在说什么,有一句话叫做一秒钟变小白,就是指的是把自己已经有的经验和成见都忘掉,你才有可能吸收新的信息,开启认知升级的第一步。
近期公司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民主生活会,主张大家不论职级,不论岗位,畅所欲言,围绕公司或个人存在的问题,做自我反省和对照检查,其实就是在创造这样一种特定的场景,让大家在这种场合,抛弃自己的地位和成见,坦然去接受大家输入的信息。
当然,如果大家有持续成长提升的愿望,并愿意去接纳不喜欢的信息的话,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可以带着空杯心态,不一定非得要类似民主生活会的场合。
二、关于认知升级的关键就是你要把你的认知拿到一个场景当中去实践。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首先这个前提,道理我都懂,其实就是值得怀疑的,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道理谁都懂,但是该不努力还是不努力?
我们的大脑其实对未知的知识是有渴求的冲动的,但是对于已经了解的信息,我们通常都不愿意去看第二遍的。
这种动机上的不足就会养成大脑的一个习惯性的厌倦,也就是你一看到自己了解的东西就忽略甚至就烦,所以大家以后再看到认知相关的观点,不要麻木,最好马上找到一个你能够应用起来的场景。
在这个应用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效果你再把它抛弃,如果有效果,你对这个道理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继而就能指导你的行为,最终内化成真正的你的认知。
所以说,只有能够被实践的道理才叫做认知,凡是不能被实践的只能去炫耀。
换句话说,你对道理的理解,只有你真正实践过,要么吃过亏,要么得到过收益,你才能有深刻的认知。
三、永远要和比你知道的更多的人在一起。
我们要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