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知头上紧箍咒如何破掌握即兴钥匙
TUhjnbcbe - 2025/3/23 17:48:00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即兴》是英国戏剧教育家,即兴之父基斯·约翰斯通的开山之作。基斯·约翰斯通是现代即兴戏剧的先驱,他之于现代流行即兴戏剧,就像迈克尔·杰克逊之于流行音乐一样。这本书深刻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紧箍咒”,直面创造力的本质。

一、我们为什么缺乏创造力?

1、加法教育的普遍,乘法教育的缺失

教育不是一道加法题,而是一道乘法题。——《即兴》

1)加法题,是接受知识

过去很多人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接受知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像是在做一道漫长的加法题。我们接收到的知识越多,这道加法题的计算结果就越大,所接受到的教育就越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的学历体系。学历高,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所以学历,就相当于这道加法题的计算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老师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好老师传授的东西多一点,在这道加法题上,加上的数值大一点。而不那么好的老师呢,教的东西少一点,加的数值就小一点。

但是我们都忽略了,教育其实也可能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

举一个作者约翰斯通的例子,他小时候很聪明,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有一段时间,他的成绩突然滑落到班级最差。班主任就开始否定他。就连他偶尔努力考到第一的时候,这个老师都会说,约翰斯通配不上这个成绩,他把本应属于别人的荣誉给抢走了。老师这样的主观判断让他后来都没心思上课,即使能学好的科目,约翰斯通也不愿意去学。

当然,这种情况是个极端,但是却真实而广泛的存在着。假如教育压抑了孩子天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那么带来的结果,就不只是教育本身,加多还是加少的问题,而是相当于,在这道算术题上,乘了一个零。

那么,不管你之前累加了多少,这道算式的最终结果,都只能是零。

2)乘法题,是开启天赋

究竟什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都加入了这条探索之路。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如今被广为传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这种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延展性,它不拘泥,不固守。“不言之教”,即不把自己对审美、价值评判言传身教,也就不会把自己的主观偏见带给别人。

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箴言,在如今个体差异如此之大,发展前景空前绝后的今天,无不映射着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启赋。

一个好老师,能够鼓励孩子开发自己的禀赋,解放自己的天性。那么,这就相当于在这个算式的基础上,乘以了一个大于1的数。整个算式的结果,会成倍的往上翻。孩子的收获,会远远大于接受到的知识本身。

约翰斯通自己就遇到过这么一位老师,他叫斯特林。也是对约翰斯通影响最大的人。有一回,他问斯特林,假如一个孩子从来没画过树,怎么让他画好呢?

斯特林说,让他去观察这棵树。还画不好,就让他去摸。再画不好,就让他去爬树。约翰斯通又问,假如还是不行呢?斯特林说,那就不要让他画,让他去雕塑一棵树好了。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激发一个学生的热情,开启他的天赋,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2、“存量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其实,在激发创造力这件事,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人和创造力,都离不开大量的积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创造都是已有元素的排列组合。

基斯·约翰斯通直接否定了这种,创新就像拼积木的观点。

“我们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无能,我们只是被冻住了。”——基斯·约翰斯通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力,不是因为存量不足。而是因为,你被存量给限制住了。你过去接受到的教育、读过的书、从别人那学到的经验,这些东西,就像在你的思维里,筑起了一堵墙,把创造力的天性给困住了。释放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拆除这堵墙,释放天性。让一个成年人,忘记后天的条条框框,回归到一个孩子的状态。

借用约翰斯通的原话,他说,孩子从来都不是未长大的成人。但是,成人一定是枯萎的孩子。钝化,从来都不是年龄的必然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

二、如何借助“即兴戏剧”开启我们的创造力?

01、什么是“即兴戏剧”?

即兴戏剧,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剧本,演员登台的表演很大程度上依靠即兴发挥。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非常难的,作家格拉德威尔曾经说,与其上台即兴表演,绝大多数人宁愿上刀山下火海。因为这件事,对临场反应,对创造力的要求太高了。

约翰斯通认为,一部卓越的戏剧是姿态互动的艺术展现。所谓姿态,简单来说,就是心气儿。如果你的心气高,压着别人,显得比别人高一点,这就是高姿态,反过来,就是低姿态。

姿态的高低与拉伸,就表现出了戏剧本身的张力。

喜剧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输掉了姿态,且不值得同情。比如恶霸家的傻儿子,走路摔了一跤,这就有喜剧效果。因为他输掉了姿态,而且不让人同情。假如一个盲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大家就会觉得很悲惨,让人同情,喜剧的存在感就降低了。

而悲剧,就是一个高姿态的个体,被所在的群体驱逐。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这就是一个高姿态的个体被群体驱逐,它就是一出悲剧。

02、建立姿态意识,释放天性

即兴戏剧中的姿态拉伸,演绎出了艺术的精髓,而在现实生活中,高姿态意味着高调和奋进,低姿态意味着谦虚和示弱。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姿态,有人喜欢低姿态,有人喜欢高姿态,我们试图将自己调整到一个让自己更舒服的位置。

我身边有一个例子,员工小雯主动提出离职后被老板挽留,她内心犹豫跟同事阿光提及,小雯说“没想到老板竟然挽留我了”,阿光回答,“这有什么稀奇,那是因为公司已经没有什么人可用了”。

在这个对话场景中,阿光的回答就是高姿态,而如果他这样说,“你工作能力很强,老板不挽留你才是公司的损失”。那么,这就是一种低姿态的回应。

其实,我们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通常都会有意无意的抬高,或者放低姿态。而姿态这个东西,正是人们沟通的关键。

姿态是一种防御,它通常能够发挥作用,而你也会越来越习惯于扮演你已经找到的有效的防御姿态。

中国第一代网红的罗永浩,最近一个《罗永浩审讯罗永浩》被刷屏,在视频中,“审讯者罗永浩”是一个过往的罗永浩,他姿态高,曾表示锤子手机绝不会降到元以下,更扬言要收购苹果,“受讯者罗永浩”是现在的罗永浩,过境千帆,面对带货过程的翻车事故能够主动掏腰包止损,诚恳谦逊。

“你不是说第一代手机卖三千块你就是孙子吗?你是不是要收购苹果吗?怎么现在自己反倒被收购了?你不是企业家吗,怎么现在跟网红混在一起了?”“我没觉得网红有什么不好,也没觉得网红不如企业家,你说我不算就不算吧。”

对话中两者的姿态差异明显,而且,在这个短视频表演中,“审讯者罗永浩”为了表示一种压迫的高姿态,还要求拿一把椅子,近距离的逼问“受讯者罗永浩”。

视频一出,有人大呼“演的过瘾”,“竟然有点好看”,当然,也看哭了一票“罗粉”。

不得不说,罗永浩用自己的双面角色,就自己面对的从做锤子手机到直播带货的打脸,做企业失败,带货过程遭到讽刺和质疑,上演了一场最写实易懂的姿态训练的大戏。

国内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说,罗永浩:翻车翻得越狠,人设站得越稳。

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对直播带货中,能够妥协并坦然面对失败和非议的低姿态的罗永浩的一种肯定,更是对现实生活中,寻找和开辟人生各种可能性的态度的一种褒奖和赞誉。

03、“YesAnd”游戏,打开沟通天梯

在即兴表演的训练中,姿态训练是核心,同时还有一项训练,被约翰斯通纳入训练体系中,那就是“YesAnd”。这个词,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如今很多娱乐节目也都喜欢用这个游戏来填充和调节节目内容。

演员黄渤在《奇葩说》玩“YesAnd”

这个游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不论对方说什么,你都要先说是,也就是接纳,然后再做出一进步的反应。

乍一听,YesAnd好像挺简单,点头接受而已。但是这样的情况落实到日常的真实场景中,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真实的情况是,别人表达完观点之后,很多人会习惯地选择否定。

而能够对别人说Yes,接受别人的观点,不仅能让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充分发现机会,而且这本身也是一种主动谦卑的表现。

Yes,是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别人的沟通意愿,让我们坦然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批评,而别人说的话,又能作为自己的阶梯,进一步激发我们的前进的动力。

04、压力转移,将“灌输”改为“激发”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各种标签困扰,有人被说成是“捣蛋鬼”,有人被当成“差生”,我们想要摆脱这种标签化的限制,找到一种新的归属感。

“将想把事情做对的压力,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让学生产生捍卫自己观点的冲动。”——《即兴》

约翰斯通早年在学校当过老师。而且带的是全校的“放牛班”,课堂上特别乱。有一次,约翰斯通想了个办法。他带着一副画,和一个打字机去教室。跟学生说,看着这幅画,你们联想到什么,就说出来,我会把你们说的话,一字不落的打出来。而在打字的时候,不管学生说的多荒诞,或者有发音拼写错误,他都照样打出来。

结果,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当这些学生发现他打错字,或者觉得自己没有表达清楚的时候,会主动纠正。他们捍卫自己观点的决心,要比想象中大得多。最后,这堂课一直上了几个小时。约翰斯通还得强迫大家,中间出去休息一会。

所以,假如把教育看成是灌输,老师把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那么,这个行为的主体是老师,压力也在老师身上。学生们承受的,其实是做错事时的恐惧。而不是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压力。但是,假如把教育变成激发,变成开启天赋。那么,这个压力就会自动转移到学生身上。

这套理念,直到今天仍然适用。北京十一学校教学方式,就跟这套理论很像。语文课上,不是老师直接拿着教材上课。而是,把医院。

学生先写一篇文章,然后去找老师诊断。比如,是写作逻辑不严谨,还是措辞不到位。拿到诊断后,学生们再根据自己的问题,去专门的“诊室”,也就是教学班进行分类诊断。有的诊室专门教写作逻辑,有的专门教修辞,等等。不仅如此,现在学校还取消了班主任这个设定。而是将全校分成了多个教学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自选课表。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将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动力,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学生自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清楚的明白我要怎么去做,而课程只是一种媒介,是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已。

05、切换“情绪基调”,巧用游戏化心态

光有内驱动还不够,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卸下压力。这就像开车,光有发动机不行,我们还需要有一套刹车系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想要不断的保持创造力,我们需要时而将一直疾驰的神经放松,我们要慢下来。

约翰斯通的这个方法,叫“切换情绪基调”。在学习和创作的时候,让我们感受不到失败的恐惧。

比如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设计来切换课堂的情绪基调。约翰斯通做老师的时候,他的教室门前,有一个硬纸板做的通道。学生们每次都要钻过这个通道进入教室。这其实是想让学生们觉得,这里不是刻板的教室,而是一个冒险的冰屋。学生们越是忘记自己在学习,就越会忽略考试失败的恐惧,学习效果就越好。

今天,很多机构在推行游戏化学习。大家都觉得,这是因为游戏的巧妙设计,及时反馈激发了很多人投入的热情。但其实游戏化学习有一个更深层的设计。那就是,切换学生的情绪基调,让他们以游戏的心态来学习。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教育家凯洛夫

《即兴》这本书表面上看,这是在说即兴表演。但实际上,这也是对现代创造力的一次深刻反思。

美国莱斯大学管理学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ScottSonenshein)在《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一书中谈到打破思维惯性的方法,也提到了要使用“即兴的智慧”。

斯科特·索南沙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即兴戏剧的表演形式,他们通常都要充分接受搭档的情景,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创造,我们想要做的更好,不要过度遵循计划,而是要成为更好的聆听者,挖掘资源的可能。

即兴戏剧和创造力,看似是两个不相关的话题,背后却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我们都想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很聪明。这就导致,我们总想去做点什么,符合别人的期待,也特别害怕被否定,久而久之,我们其实是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封闭了自己的可能性。

开启并拥抱人生中的各种可能,从姿态训练开始,姿态的张力和拉伸是即兴表演的魂魄,而现实生活中的“姿态”不仅映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指引着我们去寻找未来的无限可能。

YesAnd游戏,是一把沟通的钥匙,它打开了我们的沟通意愿和合作潜能,更激发着我们进一步前进。

戏剧化的场景,转移了求学探索之路的压力,让灌输转为激发,更让我们的内驱力爆发。

切换情绪基调,让探索不再枯燥,也让失败不再变得让人恐惧。

我们的创造力,一直是我们终身探索发掘的东西。在我们经常感到无法突破自我,“紧箍咒”加身的时候,不妨学习一下“即兴戏剧”,开启天赋的三重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知头上紧箍咒如何破掌握即兴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