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读过《传习录》的朋友,可能会对王阳明评价老子和佛家还有印象。
那么问题来了,王阳明对《道德经》的理解怎么样呢?
我的结论有两条:第一,他理解得很好。第二,他理解得不如我理解得好。
第二句话属于“老王卖瓜”。本文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品品这个瓜。
欢迎大家指正,但希望网友们不要在评论区空谈。但求入木三分地批,不要空无一词地评。
我这么下结论原因有二:
第一,从为道的解读讲,王阳明理解了《道德经》的精华。怎么才算理解了《道德经》的精华呢?
从究竟意义上理解《道德经》,必须读懂这一句:为道日损,损至又损,以至于无为。
《传习录》在为道的水平上和《道德经》是等同的,都已无法再为了,到底了,也可以说到顶了。
第二,阳明先生过于执着儒家的思想,他认为儒家的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思想,比老子、比释迦牟尼的思想都强。原文我记不清了,感兴趣的可以找《传习录》看看。我之所以说王阳明对《道德经》的理解不够好,是因为没有他过于执着儒家思想。儒道释、墨兵法,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功用。从功用上讲,兵家影响最直接,释家影响最深远。
先说第一点,属于从为道角度看。
也就是在究竟意义上说,也就是从明心见性上说,王阳明肯定对道家、对佛家,理解得非常到位。
再说第二点,属于从为学角度看。
也就是从功用意义用上说。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用,王阳明更倾向儒家学说。
为什么王阳明更倾向于儒家学说?
回答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推荐一下我造的词:理论黑洞。
理论黑洞,就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对一个人的思想占有之后,使得个人很难逃出该理论对其个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作为个人,很难逃出理论黑洞,而逃不出理论黑洞,就没办法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依然会受从前的理论黑洞影响,因为那个黑洞的影响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性认知。
儒家学说,对于王阳明来说,就是我所说的“理论黑洞”。所以,王阳明即便在“龙场悟道”之后,他依然逃不出儒家思想这个理论黑洞对他知行的影响。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王阳明在引用《道德经》第12章的内容时,文字都出错了,虽然这个错不严重,说明他对《道德经》原文不熟。
王阳明对佛道两家学说有自己个人的主观见解,不代表他对这两家认识得不深刻。我倒是建议,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们,如果读了遍还没进步,不妨先读读《传习录》,那真是好书中的好书。
《传习录》和《道德经》相比,突出的优点是它没那么抽象,有具体而生动的案例。不足之处在于有点长,长也不是坏事,这种好书,读一页有一页的收获,读十页有十页的收获。
《传习录》中王阳明的两段对我来说印象是极其深刻:
一段是用金子比喻圣人。
非明心见性之人,不会有如此高明而美妙的比喻。
一段是他引舜和父亲瞽叟相处的案例,用了一句正话反说,就让对簿公堂的父子抱头痛哭,重归于好。
不怕大家笑话,第一次看到王阳明的那个断案,我真是被感动哭了。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