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用“黄帝密文”(以下简称:“密文”)解读《帛书·老子》的过程中发现,通行本《道德经》基本上是以《帛书·老子(甲)》为蓝本进行的校注。
《帛书·老子(甲)》所用的字,有很大一部分是“密文”字义的字。
而通行本《道德经》的校注者,由于不认识“密文”,就都用“常规汉字的字义”进行校注,实在读不通的,再用“通假字”进行通假。
经过用“通假字”通假以后,所校注出来的通行本《道德经》,虽然在篇章、字形上与《帛书·老子(甲)》差异不大,但是,从内容上来说,与真正的《老子》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的《老子》,一定不能再以通行本《道德经》为文本。
但是,通行本《道德经》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一下子要离开通行本《道德经》来认识《老子》,对于很多读者来讲,是有困难的,大家可以从我们的解读中,慢慢认识通行本《道德经》在校注中存在的明显错误……
我们在解读到《帛书·老子(甲)》前三章的时候,有三个被后世校注者全部校注为“否定”字义的字,正好被我们重新解读了出来,这三个字的“密文”字义,一点“否定”的涵义都没有。
这三个字分别是“不”、“弗”、“非”字。
把这三个非常关键的、决定文本内容的字,全部都校注为“否定”字义,这样解读出来的内涵,怎么可能与《老子》的原义相吻合呢?
说到底,通行本《道德经》是后世知识分子基于中国传统知识的大背景、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思考以后的智慧结晶,与真正《老子》的原义,一点关系都没有。
通行本《道德经》只是挂在“老子”名下,其实与《老子》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与通行本《道德经》所对应的真正《老子》的原义,就是用“密文”写的《帛书·老子(甲)》的内涵。
我们将在本文中,把“不”、“弗”、“非”三个字的“密文”字义一起呈现出来,让读者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一、“不”字的“密文”字义分析
上图,是甲骨文“不”字。
甲骨文“不”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甲骨文“不”字的上半部分是个甲骨文“上”字,甲骨文“上”字的“密文”字义表示的意思是:“隐性世界”。
甲骨文“不”字的下半部分是个倒写的甲骨文“大”字。甲骨文“大”字的“密文”字义表示的意思是:一个“显性人体”的正面。这个“大”字本身包含有“向上”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