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道德经》一般是沿袭河上公本或王弼本而得来,通常称为通行本老子文。混乱的通行本流传的时间漫长——约两千二百年,地域广泛——几乎世界各地都有,影响极大。基本连贯通顺完整的《德道经十五篇》是在帛书本、楚简本、河本、王本等版本的基础上,运用文法逻辑推理及校对,耗时多年完成的,属于学术新发现。
其实通行本从第二章就混乱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从河本)这是两大句,我们可以细分析两大句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一个关联词“是以”(因此),可是语义上却不衔接,也没有前后呼应的字词。虽然解读着能差强人意地解读,却掩盖不了前后冲突的语义。也就是说这两个大句不是前后连贯通顺的,老子文在此混乱了。
那么这段老子文应该怎样才是连贯通顺的呢?试看《德道经·圣人篇第三》首段: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最柔和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无阻,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物品当中,我因此而知道顺自然而作为的好处。不言的教化,自然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能够比得上的。因此通达之人顺应自然来处事,以不言说来教化;顺应万物的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而不自我倚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
这样的连接文句与解读,相信许多人都没见过,第一次阅读可能会有抵触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以及从众心理在作怪,先前意识中接受了《道德经》,再接触《德道经》,就会感觉别扭。假如你之前根本就没看过《道德经》,第一次接触到的老子文就是《德道经十五篇》,再去看《道德经》就会感觉更混乱。这种思维,用道家老子的话讲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先前的认知会对后来的认知形成一种障碍,用个贬义词形容就是“泥古不化”。一般年青人更容易推陈出新,老年人更喜欢因循守旧,就是这种心理造成的。
这段老子文涉及到了句群研究,必须运用文法逻辑推理,才能得出。这才是连贯通顺的老子文,这一段河本、王本乃至帛书本都是混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