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看低了庄子
TUhjnbcbe - 2025/4/1 2:04:00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08/h5hho8b.html

如要真正理解庄子这句话的精髓,我们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了解庄子的思想主张。

其二,通读《庄子·养生主》第三节。

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师从子綦学道,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齐物”,万事万物看似眼花缭乱、千头万绪,其实皆为一体、皆依从道而运行,庄子认为,万物都将回归到朴素的道,所以庄子主张不强求自己多智、多能,不使自己多欲,顺应道的规律行事、做人。

《庄子·养生主》第三节概要

《庄子·养生主》全篇从结构上分了3段,第一段进行了点题,指明本文主旨;第二段举了庖丁解牛、右师和老聃的案例,说明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理的实际应用,第三段,全文总结,用比喻的方式再次申明主题,首尾呼应。

现在,我们来到了本文的核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主流知识界对这句话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至于误人歧途、思想困惑,我们先看《庄子·养生主》第三节第一段:

正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通俗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注定会失败,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善事却不贪图名声,做了坏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为何知识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误人子弟

其一,把“知”单纯的理解为“知识”,其实,在这里的,庄子的意思是“道”之外的“知识”,否则,庖丁解牛中庖丁三年之后掌握了解牛的真谛,顺应牛身体的规律,难道不是知识?

庄子师老聃之学,道家学说不是知识?难道他要骂他的宗师不成?庄子之学不是知识吗?庄子是要否定与自我否定?这明显违背了道运行的规律。

另外,也可以把“道”和“知识”看成两个独立的相互不包容的概念,道高高在上,是天地运行的规律,知识匍匐在下,是芸芸众生“迷乱痴狂”、“低级趣味”的浮生手册。

就像道家对儒家由来已久的轻蔑,对普世知识体系的蔑视,庄子毫无疑问是有这个底气和实力的。庄子他认为掌握了道,掌握“齐物论”之下的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那么所谓的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商业、娱乐圈都不过是雕虫小技,都是世界运行的表象,基于这些表象形成的“知识”也是粗浅、低级“知识”。

如果知识界不纠正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粗心”的冠之以“知识”,那么,很多年轻人将会放弃学业、放弃对知识(对道)的追求,真的行“无为之学”,个个学日本宅男啃老,绝对的贻害后人。就文化界而言,也会误导后人对道家思想的研究。这个危害很大。

为何知识界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玷污了庄子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主流知识界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差也很大,通俗翻译为: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这么理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

1、就这个通俗翻译来说,庄子可能这么说话吗?著书立说教人们干坏事,还要干不受刑罚或能逃避刑罚的坏事,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贻笑大方啊。

2、庄子毕竟不是法家,为达目的无所而不用其极,他断不会这么说话。

3、此句出现在庄子《养生》篇中,难道,干坏事,专干那种不受惩罚的坏事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个人不后怕吗?不自责吗?科学研究发现,情绪严重影响人类寿命。

4、这不符合道家思想,善恶只属于人类社会,是儒家等低阶学派的范畴,道家研究的是天地自然,本就没有善恶之分,有主张无为、少为,更不会教人“为恶无近刑”了,“为恶等于零”才是道家真正的养生之道啊。

所以,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无近名为善,无近刑为恶”。也即:可能与名利沾边的善事不去做,可能受到伤害、处罚的坏事不去做。

《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要说追求名利的善事,就是不追求名利的善事,庄子可能都不去做,坏事亦然。但不代表庄子见死不救啊。

不追名逐利、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这才是庄子提倡的养生之道,而不是干坏事专挑不受惩罚或能逃避的刑罚的坏事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就是我说的,知识界对这句话的理解玷污了庄子。

古今“养生”理念的天壤之别

时隔两千余年,我们和古人对“养生”的理解已有云泥之别,当今之“养生”,更强调身体和心性的调节,归根结底没有跳脱“儒家”的束缚,而庄子所言“养生”,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养生,是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的养生,生死荣辱不为所乱、不为所动,不是见的多了、心态调节的好的不为所动,而是“齐物”、“齐心”、“齐是非”,遵从于道的不为所动,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可以参考一下。

要理解某一句话,需要通读全文,我把正文附在下面,与大家共读。欢迎与有识之士交流学习。

附件:《庄子·养生主》第三节正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
查看完整版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看低了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