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有看教育相关的书了,不管是尼采的《教育何为》、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还是自传式的《自由成长》、《重点中学》等,其指向性都很明确,都能够或多或少的指出教育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但这么多年了,教育的问题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两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执行的风风火火,但缺乏配套措施,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现在的教育非常失望,不说改变教育的大环境,就是自家孩子教育的小环境都难以改变。
这本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是妻子学校发的,樊登读书会也提前预告了会讲这本书,正好提前读可以做听书的预习。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五个教育相关的问题,逐步深入揭示什么是好的教育。
要想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首先要知道教育是做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教育的两大使命是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和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技术。技术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文化的规范限制,技术就成为了杀人越货的工具。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承文化,把道德规范固化在人的内心深处和日常行为,中国的至高道德规范就是做君子,这也是论语反复论述的“仁”。
那作为教育的主导——教师能做什么?韩愈在《师说》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摆在第一位,要传道首先要得道。为什么名师出高徒?老师的道行深,学生耳闻目染自然受益匪浅。做老师一定要“志于学”,要有理想,要有担当,不仅仅将做老师当作一份职业;做老师一定要有价值判断能力,能回答学生提出的价值问题,才“可以为师矣”。
那现在说到教育说得最多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学会弹钢琴、学好英语、会跆拳道吗?在看本书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什么是素质?本书将孔子对《诗经》的四大功能:兴、观、群、怨,分别做了详细阐述,“兴”就是生命力,有志向、有激情;“观”是认知真、认同善、感知美;“群”是群体和公共意识;“怨”是独立见解、独立判断。这四个方面也只是素质的特征,而不是定义。
教育有了目标,如何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作者给出的方案是要回归经典,何为经典?作者又提出元典,即源始之初的经典,元典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满足以上要求的首推《论语》,中华文化历经朝代更替、内忧外患,依然能不中断,首要功能也要归于《论语》。现在教材里也会截取部分论语章节,但失去了系统性。
最后一问“什么是好的教材”,作者提出元典、完整、系统三个要求,依次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六祖坛经》,不仅要读这些书,而且要按这样的顺序。现在很多成人都无法完整阅读这些典籍,何况小学生,但学校教育不能完全凭兴趣,如果都按孩子的兴趣就让孩子打游戏就好了,要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
鲍老师并不是空谈救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践行,由鲍老师创办的公益浦江学堂已发展道多个班级,数千人从浦江学堂受益。我们普通人至少要从自身做起,能阅读经典并从中悟道,以自身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