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
TUhjnbcbe - 2025/5/1 21:27:00

导语:《道德经》: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在《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老子提出了“虚极静笃”论,这是老子非常深刻的哲学观念之一。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就是老子关于“虚极静笃”论的主要论述,这一章主要讲体悟“道”的方法要领在于"致虚""守静",其所阐述的内容既是指认知方式,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境界和政治哲学观的论述。强调要从事物现象流变的常态之中去体悟一切现象物的存在之"常",只有“常”才是“道”的真正体现。道家强调“常道”,正是因为“常”体现了“道”的本原性特征。

第一,从字面上看,“致虚极,守静笃”并不难理解,但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意蕴十分深刻。

上述引文中的“致虚极”的“致”,是动词,意指做到、达到的意思;而“致虚极”的“虚”,意指无无物、虚无;“极”主要是指极致、极点。所谓的“致虚极”,简要说,就是心灵要达到无的极处,达到空的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淡泊湛然。这一句中的关键词是“虚”,“虚”是道家的重要哲学范畴,道家后来成了道教的理论来源,很大程度上是与“虚”这一范畴有关系的。以道家观点看,“虚”与“无”,与“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非常相似的,其所指的皆是一种心灵原状,一种精神状态。这很像是现代心理学所描述的去掉对身外事物进行认知的主观意识,保持纯粹内部心里感受,是意念守住空和虚的状态。

“守静笃”与“致虚极”的句式相同,所谓的“守”,也是动词,指的是专守、守住,“静”是指寂然不动,静如止水;而“笃”是指笃定、笃实。这是指寂然平静的心里状态,是淡然寂静的认知态度,是豁达超脱的心境。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守住自己执念,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心体验和求真心理的感知方法。

第二,老子的“虚极静笃”论是与老子对于“道”的哲学规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虚”与“静”是道家认知观的根本体现,也是对人生境界的描述。

老子哲学,或者说道家学说,其根本性观点,是把"道"作为宇宙一切万物的本原性实在来看待的,作为事物的本原,“道”被老子认为不以任何感性方式诉诸人的心灵,即不会以任何实际存在的物质形象诉诸于人的官能,“道”是人感觉不到的。“道”是一个"实在的虚体",因此,"虚"是道体自身本然的实在方式,是道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

“道”的这种本然实在状态,即“虚”,不是一般的认识方法可以感知得到的,而且,要感悟它就要舍弃一切感性的认知方式,必须以“静”的心态来体悟。

庄子讲“坐忘”时的论述,解释了老子这种“静”的体悟方式。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这说的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其实,庄子的所谓“坐忘”讲的就是老子说的以“静”去体悟“道”。因为人如果能处在“坐忘”的状态,心灵自身也是“虚”的,与“道”是相应相通的,心灵之"虚"便能契入于道体之"虚",自然就能悟到了“道”的真谛。

可是,一般人想要真正求得心灵的"静"并不容易,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心灵往往是随着耳目等感觉器官的引导而追逐于外物的,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受到外物的刺激和影响,不停地在对来自外部的感知材料进行接纳、分别、联系、演绎、判新等,因而,不可避免受到了来自利益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各方面的目的欲望的影响,甚至受到了制约,因而,很难做到心灵的安宁平静,反而总是处于纷杂的"心动"之中。

心灵的"动"即是心中不静,而且,心灵的“动”其实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