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的谜团老子真的主张小国寡
TUhjnbcbe - 2025/5/9 1:13:00

“小国寡民”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通行本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根据这段话认为老子是主张建立“小国”的,还认为老子主张小国民众要少并且要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这是对老子天大的误解!

我根据《道德经》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对该章重新进行了校勘。校勘后的版本与通行本差别不大,下面我将校勘后的版本奉献给大家。“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舟车,亡所乘之,有甲兵,亡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通行本将“邦”写作“国”是为了避讳汉高帝刘邦的名字,帛书甲本写作“邦”,因而我将“国”重新校勘为“邦”。

校勘后的这段话意思是:小的国家缺少民众,致使需要千人以上操作的大型器具不能使用;致使民众们重视死亡便不向远方迁徙,即使有运输工具但也找不到可以乘坐的地域,即使有武装却找不到可以陈列的地域;致使民众们回到用绳子打结来记数、记事、传递信息的生活状态,致使民众们以为他们的食物是甜美的、以为他们的衣服是美丽的、以为他们的住所是安全的、以为他们的习俗是有乐趣的。毗邻的国家可以互相望见,鸡、狗鸣叫的声音可以听到,但民众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是在其中的一些句子中省略了“小邦寡民”这个由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语。该章实际应该写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小邦寡民,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舟车,亡所乘之,有甲兵,亡所陈之;小邦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在这段话中指出小的国家有五项缺陷和弊端,说明老子是不推崇“小邦(即国)”的,也不推崇“寡民”的。如果老子推崇“小邦(即国)”,就不会指出以下五点缺陷和弊端的。

第一、人太少,劳动力不足千人,见“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而毋用”,这里面说的“小邦”与其说是小国,都不如说是小的部落。

第二、民众怕死,见“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句话是描述“小邦”缺陷的,是指小的国家劳动力本就缺乏,一旦有人死去,劳动力就更缺乏了,就不具备迁徙的人力和物力了,民众们就很难向远方迁徙。

第三、辖区太小,见“有舟车,亡所乘之;有甲兵,亡所陈之”。小国的辖区太小了,小到跑不了车,小到列不了兵。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舟车,亡所乘之,有甲兵,亡所陈之”这句话中的“使”是谓语,“民重死而不远徙”和“有舟车,亡所乘之,有甲兵,亡所陈之”都是宾语。“有舟车,亡所乘之,有甲兵,亡所陈之”实际上是“民重死而不远徙”的延续,与“民重死而不远徙”为并列关系。

第四、民众愚昧、没有文化、自以为是,见“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是因为人太少,所以不需要用文字记数、记事、传递信息,进而致使民众们越来越愚昧无知,越来越自以为是,最终文字会消失,民众会回到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

有人依据“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句话来证明老子是推崇“小邦(国)寡民”的,但这句话其实是上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延续,只是省略了“使民”一词,实际应该写作“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是说:致使民众们主观的认为,他们的食物是甜美的、他们的衣服是美丽的、他们的住所是安全的、他们的习俗是有乐趣的。“使”在本章有强迫的意思,这是强迫民众产生的认知,实际上他们的食物不一定甜美、衣服不一定美丽、住所不一定安全、习俗不一定有趣。甚至可以说,他们的食物并不甜美、衣服并不美丽、住所并不安全、习俗并不有趣。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中已经明确提出,他是反对出现“美”这一个概念的,如果认为在这里老子是推崇“美其服”的,就和老子在第二章所提的理念相悖了。因此,“美其服”实际应该写作“使民美其服”,意思是致使民众们主观的认为他们的衣服是美丽的,有强迫的意味在里边。

第五、国家闭塞、保守,见“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闭塞的状态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山寨。这样势必导致该国处于越来越落后的局面。

实际上,老子是主张形成大国的,见《道德经》校勘本第六十一章的“治大邦,若烹小鲜。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大的国家与烹小鱼类似。大的国家是全世界的下游,是为全世界孕育新生事物的地方,是全世界互相交流的地方。交配时,雌性动物总是凭借沉静的状态才承受得住雄性动物,因为它沉静,所以适合做下面的一方。

老子对“牝”是极为推崇的,见第六章“天地之间,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老子在这句话中用“牝”比喻“大邦”,也表明对大国的推崇。老子在这句话中指出,大国是全世界孕育新生事物的地方,还是全世界互相交流的地方。可见大国在老子心目中的重要性。

还有,《道德经》是教导“万乘之王”如何成为“圣人”,进而能更好的治理天下的,否则老子就不会说:“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也不会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也不会说:“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要知道“万乘之王”所拥有的国家一定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而“天下”就更大了。这就进一步说明,老子一定是崇尚建立大国的。

还有,老子如果主张某一个行为或理念,往往会在该段话中提到“圣人”,比如《道德经》第二章的“是以,圣人居亡为之”,第三章的“是以,圣人之治也”,第七章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二十九章的“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第四十七章的“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等等。而通行本第八十章却没有“圣人”一词,由此可见老子并不主张“小国寡民”。

另外,老子崇尚大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老子推崇的是建立“大邦”。见《道德经》楚简本的“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大方亡禺、大器曼成、大音希声”,“江海所以为百浴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

综上所述,老子推崇“大邦”即“大国”,而不推崇“小邦”,更不会推崇“小国(即邦)寡民”。时至今日,那些说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人可以休已!我们应该一力践行老子的理念,坚决捍卫中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编者按:本篇文章是小编我花费两天时间写就的,动笔之前,我酝酿了很久,生怕误解了老子的理念。我经过多番研究,可以明确地说,老子决不会主张“小国寡民”的。河上公、王弼、曾仕强、陈鼓应、齐善鸿等人都误解了老子的理念。今后,我将继续推出类似的文章,继续纠偏,敬请期待。另外,小编我写稿不易,请各位读者多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的谜团老子真的主张小国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