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详
TUhjnbcbe - 2025/5/9 1:14:00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逐句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尚”是指推崇的意思,今天的“尚”字还有时尚、风尚之意,含有普遍流行的意思,因此此处的尚有过分推崇的含义;“贤”应理解为好的东西,不应理解为贤德之意,如果是指贤德,则“不尚贤”就变成了不推崇贤德,这违背了老子对道德推崇的本意。为了较准确地理解“贤”的含义,可以从句中的“争”字来解析,老百姓争什么?我以为无非是争名夺利、积极邀功之类。在强调礼制的那个时代,设置了社会的各种等级,而这些等级又承载了太多的欲望(即欲望的名分),每个名分下所分封到的土地、牲畜以及权力是不等的。因此老子旗子鲜明地反对“礼制”,认为礼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其实,老子更崇尚“三皇五帝”之贤,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尚贤”实际上是一种论功封赏的行为,这里面必定涉及到一个评价尺度的问题。因此,“贤”可以理解为被评价为有功之人或有能力之人,或被封官封禄之人。“不尚贤,使民不争”译为如果社会不过分推崇封官封禄之举,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去争功夺利。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没有什么歧义,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贵”是指过分珍爱并显摆的行为,为什么要这样译?这要与下句“不见可欲”相呼应,因为稀世之宝通过显摆被人看见了,从而萌生偷盗之动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译为如果社会不珍爱和显摆难得的珍宝,那么老百姓将不会萌生偷盗的动机。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译为只要看不见可引起欲望的东西,就不会使老百姓产生淫乱之心。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中的“是以”指这样一来或鉴于此;“圣人之治”指圣人经世之道、治世方式,或修为的方式;“虚其心”指修为的重点放在尽力去除自己的情欲之心上,所谓心主智而腹怀食,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虚空,就会滋生情欲,若情欲生则必定扰乱心智,以致产生僭越思想或非分之行为;“实其腹”指修为的重点放在五个脏器(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的充实上,坚守阴阳平衡之道,专心守护自己的五脏;“弱其志,强其骨”可以理解是“虚其心,实其腹”的结果,虚其心的目的是弱其志(所谓心虚则志弱,志与心的区别在于:志是指有目的性的想法或志向,而心是指有目的性和无目的性的想法总和),实其腹的目的是强其骨(所谓腹实则髓满,髓满则骨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译为因此,圣人的经世之道是:把修为的重心放在尽力去除自己的情欲之心以及充实五个脏器上,若能做到使自己的心虚空(无欲),则能避免因情欲而扰乱自己的心志,使自己回归到清静;若能专心守护自己的五个脏器,实现阴阳平衡,则能延年益寿。所谓心虚则志弱,若能真正做到“虚其心”,则必定会削弱各种非分的志向;所谓腹实则髓满、髓满则骨坚,若能使自己的五个脏器殷实,则必定身强力壮。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中的“常”指通常,一般地;“民”指百姓;“无知”指不要去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无欲”指不要有非分的欲望;“知者”指智者、读书人(当时指士大夫);“为”指作为、施为。“无知无欲”如何理解很关键。有人从字面上说是没有知识没有欲望,难免太牵强附会。老子作为圣人先哲,不可能说出这样浅薄并遭天下人指责的话。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见……”的礼制准则,老子也是反对社会的各种僭越行为。我们今天的保密准则也说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打听的不打听……,否则就逾越了界限,越界将会受到惩罚。因此“无知无欲”应理解为百姓不要去弄懂那些不该知道的东西(可指礼制所倡导的),使百姓反朴守淳,坚守本真。老子认为那时的老百姓应该像“三皇五帝”时代的老百姓一样,应保持淳朴敦厚的本性,勤勤恳恳,积极做好农事(用今天的话来说,爱岗敬业)。若“有知而无欲”,则是圣人所为;若到处充斥“无知而有欲”的人,则社会很危险,因为无知而有欲的人不仅会胆大妄为,也容易被有野心的人利用而成为社会动乱根源;使百姓无知而无欲,则是圣人的施为目标。综上所述,老子是反对一味地用封官封禄的方式来撬动老百姓的非分欲望。“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译为通常的做法是让老百姓保持淳朴敦厚,勤恳农事,既不要去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也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同时还要让那些知道这些东西的人不敢擅自作为或作出僭越行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中的第一个“为”指施为,实行;“无为”指无为而治;“治”指治理。“为无为,则无不治”译为只要圣人行无为而治,则天下可得到治理。

如果社会不过分推崇封官封禄之举,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去争功夺利;同样,如果社会不珍爱和显摆难得的珍宝,那么老百姓将不会萌生偷盗的动机。只要看不见可勾起欲望的东西,则老百姓就不会产生淫乱之心(或非分之想)。鉴于此,圣人的经世之道是:把修为的重心放在尽力去除自己的情欲之心以及充实五个脏器上。若能做到使自己的心虚空(即无欲),则能避免因情欲而扰乱自己的心志,使自己回归到清静;若能专心守护自己的五个脏器,实现阴阳平衡,则必能延年益寿。所谓心虚则志弱,若能真正做到“虚其心”,则必定会削弱各种非分的志向;所谓腹实则髓满、髓满则骨坚,若能使自己的五个脏器殷实,则必定身强力壮。因此,只有做到“虚其心,实其腹”,才能实现“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通常的做法是:让老百姓保持淳朴敦厚,勤恳农事,既不要去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也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同时还要让那些知道这些东西的人不敢擅自作为或作出僭越行为,即通过施治以阻止知道这些东西的人的僭越行为。因此,只要圣人行无为之治,则天下无不可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