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初解道德经70把握道,最关键的一招
TUhjnbcbe - 2025/5/10 16:49:00

今天,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七十章。看懂这一章,你将从此看人看事不再迷惘。它将教你把握道,最关键的一招。

下面,我们来看老子怎么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的话相当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执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这天下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能真正执行。

言有宗,事有君。

其实,每句话,都有它的宗旨,每件事都有它的核心。抓住了核心本质,就能明白所有的事情。也就这么简单,但世人却难以做到。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唉,这只说明是没有足够的智慧吧,所以,才不能明白我所说的。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能懂我所言的人,非常少,而能以我所言而行的人,更少。所以,圣人往往难以被众生发现。

在前面的解读中,我有提到过《道德经》的篇章是被打乱的。这一篇,以我现在的理解,它应该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篇。

是老子写完所有内容之后的一个慨叹。他很清楚,即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思想精髓都写下来了,也不会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明白。

因为,世人是愚昧的,无知的。他在感叹即使是圣人就在身边,人们也看不出来。因为,世人往往只能看到皮相,难见骨相。而当你从皮相来看时,圣人和凡夫不会有区别。

这一篇的核心在于“言有宗,事有君”,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全篇的核心就抓住了。

而要清楚这句话,只需要弄明白两个字“宗”、“君”。

宗:宗的古字形像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即宗庙,又指神庙。

古人对宗庙中的祖先灵位十分尊敬,故又指尊崇、至高无上的。参加祖先祭祀的,通常为同一家族,故引申有祖宗、同祖家族等意义。

凡祭祀都有目的,因此“宗”又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如:宗旨。

在这里,言有宗,字面意思说的是“每一句话都有它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你好吗?”这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意思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对不对?

一句话在出口之前,必然已有了它的说出口的原因。它可以是缓和气氛的寒暄,可以是隔空的思念,也可以是一别多年的复杂。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就是它这句话的皮相,而这句话真正出口的原因和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才是它的骨相,也是它的宗旨。

所以,读文章不可断章取义,听话不能只听字面意思。一定要结合说话的人、语境和上下文来把握说话人真实的意图,那才是这句话真正的宗旨。

但很少人能做到,就比如,有那么多人读《道德经》都把“无为”拿出来单独说事。《道德经》中的“无为”是可以单独拿出来,按字面意思来解的吗?

事有君,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这两句就只是两个比喻,老子写一千句,一万句,意思也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大家听话也好、看事也好、看人也好、不要被外在的表相迷惑,要看其根本。看它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这也是老子教给我们最关键的一招,如果,你这一招无法学会,难以把话听明白,难以把事情的本质看透,难以把握人的本性。那前面,老子教的其它任何策略方法,再厉害,对你也没用。

因为,如果连靶子都看不清,给你再好的枪也没用,还可能走火,把自己给伤了。

这里加一则百度的小故事,让大家来提升理解。是《大智度论》上面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供养佛陀一碗饭,佛陀拿了这碗饭,看见旁边有一条狗,很饥饿,跑到佛陀身边来了,佛陀就把这碗饭布施给了这条狗。

那么谁的功德大?是舍利弗供佛的功德大,还是佛陀把这碗饭布施给狗的功德大?

《大智度论》上的结论是佛陀布施一条狗的功德更大,为什么?

因为,舍利弗尊者供养佛陀是因为二者的关系,若佛陀不是佛陀,那舍利弗就可能不会供养。但佛陀供养狗却不同,佛陀的这个举动,没有私心,毫无杂念,起心纯净,无有要求。不管,来的是一只猫,是一只鸟还是一个人,佛陀都会这么做。

佛陀供养的不是狗,是他的心,是对众生怜悯的慈悲心,不特定对任何一个生灵,此心无边无量,故而功德无量。

同样是供养,不同的人做,意义是不一样的。而意义不一样,是因为人不一样,人不一样,是因为人的起心动念不一样。

所以,古人教导人们,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是让人看其表,究其理,审其心,正其意。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解道德经70把握道,最关键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