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还是三句话。
第一句:天长地久。这句话不用解释,就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天地是永恒的。
第二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不自生,可以理解为不为自身的‘生存’而运作,生养万物,但并不攫取万物来为自身的生存服务。长生,永恒的意思。
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是因为它不为自身生存而运作,而是自然而然的在运行,所以它能够永恒。
天地的运行并非是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这是一个事实,天地是永恒的,这也是一个事实,这两个事实之间,本来似乎并没有因果关系,但老子给它们加上了因果关系,因为不为自己生存而运作,所以永恒。
这个因果关系看上去有点牵强,如果把因果关系倒过来,说成因为天地本就永恒,所以它不需要为自身生存而运作,就要自然很多。
老子在这里为天地赋予了道德含义:不自生,其运行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就是不自私,因为不自私,所以能够永恒。
这是在人为的把天地树立成道德榜样。
第三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后其身,是不是把自身利益放在后面(别人利益的后面?),不争先恐后,甘居人后?身先,是不是居于领先位置,受人尊重?
外其身,注意力不放在自身利益上,也就是无私,心怀远大?身存,是指自身能够更好的生存,还是指精神上更好的存在?
故能成其私,这里的私,是不是指的自我实现?
这一句应该是第七章的重点,不好做简单翻译,很容易误解。
前面老子以逻辑上并没有充分依据的方式,强行给出了一个因果关系,说天地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无私,树立了一个榜样,这样就引出了第三句话,让‘圣人’向天地学习,怎么学呢?
第三句话可以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关键在于对‘身先’,‘身存’以及‘成其私’怎么去理解。
后其身和外其身,应该都是无私的意思,否则就和前面的铺垫接不上了,后其身,就是不争先,不争利益的先,不争地位的先。外其身,就是不要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