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听白老师讲道德经第二章
TUhjnbcbe - 2020/11/16 9:54:00
白癜风中医疗法 http://pf.39.net/bdfyy/bdfzg/180401/6140851.html
(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主要是为我们呈现一种层次感:人与人心灵品质不同,因而格局境界也不同,对于同样一件事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意;意思是人们为美而美就不是美,我们只是贪恋别人对我们的赞赏,并不是发自内心相由心生的呈现,值得他人尊重的美。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我们为行善而行善,就不是真的善。而是好名,对于名利的贪欲就是恶。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层面,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做事情脚踏实地、忠于职责,这相对于工作马虎的人而言这当然是善也是优点,但相对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而言脚踏实地、忠于职责就不够,我们只会抓住眼前的机会,把我们职责内的事情做好,但是不足以开辟一片全新的事业。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层面上看自己所做的事业,我们当然会满意,但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我们的善就不足够,靠我们今天的努力就远远不够,这是的第二章核心观点。我再讲一个古时候的小故事。一位年轻的姑娘很在意自己的容颜,但是很不幸,她不是一个容颜美丽的人,所以人就很自卑,她总觉得大家都不喜欢她,甚至觉得大家都厌弃她,她每次走在街上的时候都不敢正视别人,她知道即使正视别人,别人也很难投来赞许的目光,所以她总是低着头很冷漠的和别人擦肩而过。有一天她在家房子前面发现一朵小花,把这朵小花插在自己头上的时候,猛然就觉得自己也有一份值得别人赞叹的美!她的心情马上就转变了,离开家走在街上,人很自然、很自信的跟熟人和过往的行人打招呼或者眼神交流,发现人们对她都抱以友好的微笑。她对别人友好,自然接收到别人的友好。在街上转一圈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小花掉落在镜子旁边,她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自己带着那朵花很好看,但是当她转身离开的时候,花不经意脱落的掉在镜子边上,她从走在街到回来整个的过程她头上并没有花。但是因为她有这么一份发自内心的一份喜悦、自信和善良,她心怀善良面对路人的时候,路人也回馈给了他同样的良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理解原来她所认为的美之为美,就是为美而美,是把外在的容颜条件作为美,所以当她给自己打得分不高的时候,她对她和外边的世界就建立起一种比较低层面的链接。她对别人很冷漠,别人对她自然也都一样,这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偶然间一朵脱落的小花,激发她内心真正的发自内心善良的时候,这份善良体现在她的容颜,体现在她的气色与气质上,其实是另外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美,赢得了别人赞许的目光。当我们追求别人定义的所谓美的标准的时候,心中自然会生出很多的烦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我们相貌不好的人,我们会变得骄傲,然而站在比我们相貌更好的人面前自己又会变得比较自卑。这就是为美而美,为善而善。所以道德经接下来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你看到的是一个高点,但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个低点,假定我们住在二楼,我们看三楼的东西就是高点,但是从五楼的人看就是低点,站在不同的层面对同样事情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就如刚说的故事,当我们按照世间人的标准来评价和主宰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生命当中就会有许多的苦恼,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心外求法。我们总是觉得不如人或者我们足够好的时候又总会心生骄傲,第二章当中就让我们明白这个真相,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有无相生,就是无可以变成有,前面讲我们内心激发出来展现在我们的气质容颜上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就是从无而变有,同时有也可以生成无,我们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获得了快乐,所以开始行动,心中的爱就会升起,开始行动去利于他人,我们自己心中的爱会被激发出来,这就是从有变成无,我们心中的爱被激发更多,我们会有更多的善行善举对待他人这就叫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取决于我们是否找到事物的本质,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品质以及格局境界层面的差异。长短相形是一样的,长和短都是相对的,高下相倾,高下也是相对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这样,第二章前面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去看,呈现出来的这个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唯有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我们才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否则我们就会被外界、他人所定义的标准主宰我们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美而美已经不是美,为善而善已经不是善。前面两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圣人的境界是什么?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我们去理解的圣人就是拥有一颗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心,因而不为外界的事情主宰自己的生命,处无为之事,不再被小我和名利诱惑左右,自己有一颗很坚定成就社会、服务民众、无我利他、化育天下之心。我们的心自然会有相应的格局和境界,所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的教育和教诲不是通过语言也不是通过文字,而是以自己道德的光辉去温暖感化引领天下民众,这是我们理解的圣人境界。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像阳光雨露普照万物,但太阳并不以此自居,并不觉得天下的万物都是自己的成就。圣人也是如此。万物作焉而不辞,圣人就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可以不辞辛劳向阳明先生一样竭犬马之劳,阳明先生讲如孔子为唤醒我们一颗迷失的之心,就像自己的孩子走丢父母就汲汲皇皇,这就是一颗圣人之心。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同样是圣人在引领我们并不以此自居,这就是一颗圣人之心不贪求名利,只是竭尽所能化育人心,乃至于化育天下。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圣人不以此自居,所以他们才可以流芳百世,第二章所讲述道是分不同的层面,因而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去看,会是不同的结果。就如我们看待身边的事事物物,事事物物都是客观存在,就像一朵花,你如何看待它,其实不取决于这朵花本身,而取决于你自己是谁,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花的人,看到花你会特别的欢喜;如果你是一个医药工作者你在寻找一种药物,而这朵花如果没有医学价值,在你眼里可能就没有价值。我们如何看待身边所出现的事事物物,其实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品质,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格局境界,我们身边出现的事事物物都是一面又一面的镜子,它照见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通过这些镜子照见自己之后。然后沿着老子对我们的教诲,理解圣人的境界就是一个无我利他、化育人心的境界,就像太阳照耀万物、像雨露滋润万物一样,成就万物的生长又并不以此自居,所以圣人才拥有流芳百世的事业。

第二章后半部分就是这样理解圣人的境界,前半部分对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是比较有价值的。我们要随时反省自己,今天我们看问题知道一、二、三的看法,但未必知道事情的本质,在更高的层面的人看问题是四、五、六的看法。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逐渐看清人生社会的本质,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和净化,让自己过上更加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欧阳荣*听白老师音频整理成笔记分享!

年10月22日于惠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白老师讲道德经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