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德蓄开篇,何谓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之,养之,覆(fu)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从此章结构分析思考德经结构,延伸至道德经整体结构。1,德经结构划分
在道生篇结束后,开始进入德蓄篇。大家看到本章第一段的四句话: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很熟悉,这就是我将德经,分为第四十一章德经开篇,道生篇、德蓄篇;物形篇,势成篇。五个部分,构成整个德经的依据之一。
再回顾一下,道经总结,第四十章,就三句话,言简意赅,点出大道三原则。第四十章回顾道经,得出有道者做事的三大原则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德经的开篇,第四十一章由道到德---三种闻道者,德之四阶段道生、德蓄、物形、势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dafangwuyu),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看德经开篇结构五部分,闻道后的三种状态,接续道经;后面是有道之人的自我展开,成事的四个阶梯。先是自己从外物学道悟道得道,进而内在如何道生的疑问: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接着是德蓄: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如何建立行为准则;其次是大的物如何形成及状态,即物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后是势成,大道虽然隐微无名,但帮助有道之人善贷且成。世间唯就大道有此特性:天道虽无亲、不仁,常与善人(有道之人)。道作为一种场的存在,有势(能)帮助有道行的善人。所以结合第四十一章及五十一章,我把德经这样分四部分。2,整体道德经结构划分整体我将道德经分为总纲前三章;道经分道冲、道纪、道法自然、大道泛兮四部分及道经总结;德经分为德经开篇及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部分;最后两章是老子理想国及后记。所以在研究道德经四五年后,道德经的逻辑结构逐渐跃然心中,总体分为十篇来讲:道德经总纲:第一到第三章,老子总的世界观、方法论及*治哲学;道冲:第四章到第十三章,对道的初级认知,有些感觉;道纪:第十四章到第二十四章,对道有规律性认知,中级阶段;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到三十三章,对大道有本质性认知,高级阶段;大道泛兮:第三十四章到第三十九章,对大道掌握自如,得一,有终极认知;道经总结:第四十章,大道三原则;德经开篇:第四十一章,三种闻道之人及其背后分析,引出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阶段;道生:第四十一章,道生开篇、损益观、道生的态度、道生不执;德蓄:第五十一章到第六十一章,开篇一章,个人修德前五章,组织修德后五章;物形:第六十三章到七十二章,物形之奥四章,善人之宝三章,不善人之所保三章;势成:第七十三章到第七十九章,人道与天道呼应,只有遵循天道,才能有势,天帮之。理想国:八十章,小国寡民;后记及总结: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及此,对道德经再有一个总括性理解,也理解我如何将道德经逻辑结构化的,有利于建立一个道德经的总体架构,有利于记忆和理解。
三,本章解析与德蓄篇结构
在上篇如何道生后,开始德蓄篇。老子先是点出德经阶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接着总结万物与人如何能够自然: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使万物和有道之人自然而然。接着引出玄德,前面几章讲过玄德,但第一次深入讨论玄德,道生长万物后,德是如何蓄养万物: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f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章作为德蓄篇的开篇章,道德并蓄,如果万物遵道贵德,则没有人命令而自然而然。那么上一篇道生讲完后,就进入德蓄篇。德蓄篇有十一章,结构如下:四,生僻字词解释与翻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产生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因此呈现各种自己的形态,万物生长与环境互相作用,形成势态平衡。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的生长、形成及有各自本性,全都是大道在起作用,是根本,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大道,珍视德的蓄养。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它们虽然在起着根本性作用,却不命令万物干什么,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之,养之,覆(fu)之。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发育,使自由成为它自己又厚爱之,有了问题多次调养之,这大道是多么的庇护万物。亭之,*之这两个字,在王弼通行本为成之,熟之。亭谓品其形,*为成其质。从河上公本开始为成之,熟之。总之,是道善贷且成万物的方式之一。当然,从亭*本义解释也可通,皆源于道。如亭,本义为四面无墙以高柱立而上覆盖遮阳挡雨之物为亭子,供路人休憩。也有在山岗,供侦察、监视敌情之用。在此,可比喻道既佑护万物,又不遮挡其眼光。*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微子》,天*降灾,荒殷邦…。指太阳太*,阳光太强太厚。如俗语:三伏天阳光太*,就是这个意思。说某人眼光*,指其眼光厉害,能看穿看透别人的心理。当然,如果怨恨聚集,也会产生聚集的恨意,也就是有*了。*字从生从母,最早象形字是草木有*,人吃了有害处,慢慢引申为*害。老子在此用的古义,做厚爱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三句话十二个字,在第十章重复出现,讲的是德之三原则。玄德概念有四处,除本章外在第二章、第十章及五十六章。大体意思是;(道)生养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努力作为而不恃己能,引导万物生长而不主宰,有道之人学习道对待万物的称之谓玄德。就是有最深远厚朴的德。五,总结与应用
1,本章再总结及阐述《道德经》由来老子在这一章分了四个层次,先是在道生讲结束后再总括一下他的德经总体框架。与德经开篇第四十一章对应。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由此,我在此也顺应老子先生的教诲,把德经及道德经的逻辑框架再回顾了一番。接着万物为什么遵道贵德,道与德和万物是什么关系: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fu)之。最后继第十章后再一次引出玄德概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开启德蓄篇章。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啥从《老子》在汉朝是叫成《道德经》,以后就流传下来了。这个道德经,核心概念就道、德、无为、自然四个。后面两个无为、自然是大道的特性。学习道德经必须明白道与德的基本含义,基本特性,基本原则,基本框架。2,本章应用:父母养育儿女与企业家精神、*治家格局这一章讲述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由此想到父母与儿女。父亲是道,母亲是德,严父慈母,儿女是万物。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儿女尊敬爱戴父母,但父母对儿女是不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呢。关键是父亲的教育,走向社会,如何讲规则,不仁而大仁;母亲教导小孩有爱心,有大慈悲心,这背后都是大道与玄德的基本特性。父母生了小孩没问题,但如何养,如何长之,育之,亭之,*之,养之,覆之。这是个问题。再能够生养子女而不据为己有,人家是自己的,是社会的,而不完全是你的,是多重角色。在养育孩子时,该有为还是无为,要选择好。大多时候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莫之命而常自然。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子女,而不是说教,行不言之教。因为人类的模仿能力很强,小孩看你咋做的,而不是咋说的。对小孩努力辛劳而不常讲自己付出多少,小孩考上大学,有了事业也不居功自傲,说是人家孩子的功劳,学校教育的功劳,社会环境的功劳。正因为父母有玄德,孩子才会念你的好,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有些人常对孩子讲: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都牺牲了自己怎么样。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逆反。养育小孩与道养育万物是一样的,企业家做企业也是一样的,执*者治理天下,可以比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样的理念去思考。大道至也,玄德甚也,有了道与德,此心光明,其事可成。
END▼往期精彩回顾▼●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五十章不养生,无死地----不动之死地。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执*的初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其心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为学之道----不在学,而在道,则无为而无不为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行万里路不一定有真知----关键是思考,有自己的逻辑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六章常足----以道立身,摆脱欲望的惩罚性循还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