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尧的儿子
TUhjnbcbe - 2020/11/17 11:21:00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曲则全,

世间一切众生最为执着的事,是有一个“我”。这个“我”的特点,就是不曲,善于斗争,一点委屈就受不了。有了这个“我”,心中就立起了一把无形的屠刀,对外砍别人,与之斗争,对内砍自己,永不屈服。而且这个“我”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加严重,用现在的话叫“自我意识的膨胀”。在这种自我膨胀中,我们只会不断地向外斗争,向外扩张,拼到底、打到底,然后死了就算了。

在我们的理念中,“曲”,也就是“不争”,是不可能的。“曲”,就是放下屠刀,放下一切执着,放下心中那个大大的“我”。一旦放下我执,“则全”,就能和万物相应,就能周全,就能觉知真相。但世人根本不相信这一点,于是老子语重心长地指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曲则全”难道是假话吗?不是假话啊!“诚全而归之”,只要你能做到“曲则全”,放下自我,就能够回到本来,回到道中了。

中国道家的太极拳最能体现“曲则全”这句话的精神。“曲”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就是放空、无我,事先没有任何想法,所以整个人的状态是圆融的,不落端,无形而柔和。当你用所有的力量打过来,他是空的,无我,根本不和你争,与你不黏、不离,不追、不随,不丢、不顶,只是迎接你,和你依附,和你同步,最后引劲落空,“全而归之”。这就是道家文化在拳术上的引入。实际上从心灵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心法的境界比拳术本身更高一筹,它完全是空掉的,然后和万物所接触的时候是任任无为,随遇而安,非常自在,也就是本章所描述的无我的境界。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接着列举了一系列对待,这是描述世间执着有“我”的人见,因为只要有我见,就一定会落入对待分别。《金刚经》上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有一个“我”,就有他人,有众生,一切分别相皆因执着有“我”而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出世间的圣人不执着有“我”。在道境中,像一个无比广大周圆的明镜一般,穷尽天下万象而不落分别,并且与万物相应相合,故能“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均是对无我的状态的描述,因为无我,所以有“明”、有“彰”、有“功”、有“长”。反过来说,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是自我膨胀,所以便无明、无彰、无功、无长。修行,要在处理一切事物乃至一切行住坐卧中,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时刻无我,这是修行的法要,要随时检查、调整自己的心,看看它是否执着于自我。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前面讲到圣人能够抱一为天下式,而我们世间人为何不能抱一呢?因为人我分别,有了人我分别就有争斗。一个道者逆世俗而行之,心中无我,自然不去争斗,“我”都没有了,谁去争呢?天下亦没办法与之相争,“我”都找不到了,天下和谁争呢?所以最后总结,“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再次强调“曲则全”,也就是无我的重要。

本章所讲的无我之法,概括地说,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只有明心见性才能够真正无我;详细地说,就有一层层的很多修行的境界,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众生的状态,执着有个我、执着有生死,而且贪生怕死,为了生存内心充满斗争,贪、嗔、痴遍满,要想无我就必须一层层地剥掉这些心中的尘垢。

那么什么是“我”呢?事实上,从古到今全世界人类对生命之我的认知模式,是以肉体为首要标准而建立的。肉体有两个端口,即普通所说的饮食男女,吃进去入口,生孩子出口,加上大小便排糟粕,西方科学叫作新陈代谢。人类为了肉体生存,不能让新陈代谢断掉,必须要有东西来养它,所以首先要吃。其次要有男女行为延续这个生命之我。接下来除了“我”之个体,还要和万物产生关系,普通叫作社会。

社会有三样东西福、禄、寿。福就是利,物质利益;禄就是当官,或者说有权力,要能控制、管理;寿就是这个生命不要生病。道家说,这三座大山挡在所有人的门口,子子孙孙挖下去,这三座大山越挖越大,没有哪一家不在挖。而且往往父亲们都说,“我的儿子比我厉害”,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比他挖的水平更高。与此同时,在这个挖掘过程中因为太枯燥了,于是产生文化作为安慰剂,比方诗歌、艺术等,安慰一下,然后继续依照模式继续挖,直至死去。每个国家都一样,每个人都一样,天天玩这套模式,愚公移山讲的也就是这个事情。

修道,则是摒弃世间这套以肉体为标准、追求福禄寿的生存模式,摈弃生命之小我,回归智慧之大我。因为肉体必定消亡,有生一定入死,如此循环往复,堕落轮回苦海,毫无意义,绝不是宇宙之真理。那么如何修呢?——无我。

无我,先从不执着肉体开始。只要有这个肉体你就跑不掉,老子所谓“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一定是在肉体上转。怎么超越肉体呢?首先要控制新陈代谢。印度古代的瑜伽术,就是以炼气来控制这个新陈代谢,道家亦如此,这是以修身为主,是命功。从炼气,进而忘身,再进一步,达到超越肉体,这就是初步的无我了。此时相对来讲,比一般人要自由一些,有点接近仙人的境界,最高可达到《*帝内经》所说“聚精全神,神游八极,视听八达之外”的中古真人之境界。

然而肉体的“我”没有了,却还有一个气的“我”,即所谓“阳神”,这样依旧不究竟,因为你还是有我相,只要有我相,你就落对待,就不是真正的自在,所以必须再进一步,利他忘我,真正与道合一,这是炼心,和前面控制气时的初步无我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道德经》中很多章反复强调去掉后天人机回归先天道心,或佛家所说的去掉攀缘心守住真心,就是教我们炼心。这是修性,性功。如此修心直至永断无明,亲证无生法忍的境界,便是《心经》上所说的“观自在”,真正得大自在了,也就是《*帝内经》中所说的“至人”,亦是庄子所说的“至人无我”的真义。

所以不论佛家还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家,其精神核心均是教化世人返还本来,这个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不坏而能生天下,是宇宙万有的究竟真理。而返还本来的方法,就是无我之法,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历史上“曲则全”的例子很多,比如尧舜传位。尧的儿子叫丹朱(他虽是皇帝的儿子,那时候还没有太子的名称),所谓丹朱不肖,大不如他的父亲,其实也没有大坏处,只是顽皮。尧用尽了种种办法教导他,始终不太成材。一个世家公子,有钱、有地位、有势力,在教育立场上看,有他先天性的优越,同时也有先天性的难以受教的缺失。

据说,尧为这个儿子,发明了围棋(我们现在玩的围棋,便是尧所发明的),以此来教他的儿子,训练他的心性能够缜密宁静下来,但是,丹朱在下棋方面,也没有达到国手的境界,到底还是无效。因此,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历史上称谓“公天下”。

在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帝尧真是高明,因此而有*治上最高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办法。如果当时由丹朱即位做了皇帝的话,也许可能是作威作福,反而变成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可能会“死无瞧类”了。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便是“曲则全”最高运用的道理。

《道德经古本合订》李辉

《老子禅解》谢国仲

《老子他说》南怀瑾

道德经

第二十章:老子处世哲学的人证(上)道德经

第二十章:老子处世哲学的人证(下)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上)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下)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春秋时代南北文学的境界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此精不是那精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孟子的证道(上)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孟子的证道(下)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曲直分明转一圈(上)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曲直分明转一圈(下)

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尧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