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译文
TUhjnbcbe - 2020/11/28 3:4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译文:

想要取得天下却有所为,我看这是行不通的。

简析:

《道德经》第二章中记载:“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记载:“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记载:“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而,“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这句话里的“为之”,即“有所为之”,即“处有为之事”,即“有事”。因为“有事”,所以“不足以取天下”,所以“吾见其不得已”。

“不得已”一词,在《道德经》共计出现三次。除本章之外,还在第三十章的“果而不得已”和第三十一章的“不得已而用之”中出现过。所谓“不得已”,即“不得而已”。“已”字未收录于《说文解字》中。《玉篇》对“已”的释义为:“止也,毕也,讫也。”

人们做一件事情的过程通常是“为”=“取”=“得”=“已”,即“为而后取,取而后得,得而后已”。故而,“不得已”的本义为“尚未取得就停止下来”,引申义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迫不得已”。在本章中,“不得已”应取其本义;而在第三十章和第三十一章中,则应取其引申义。

在“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这句话里,其“目标”是“取天下”;“不得”则是“不能取得天下”;“已”是“放弃取天下的目标”。“不得”的原因则是“有为”。

以修真而言,修炼的功法也有“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区别。“有为法”见效虽快却容易“走火入魔”,在没有“得道”之前就难免会“身残”或“发疯”。所以,内丹功法多数以“有为法”入手,而后逐渐过渡为“无为法”。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译文:

天下(万物都是)神器,(所以)不可(用)有为(法来治理)。

简析:

道家认为“万物有灵”,所以说“天下万物”都是“神器”。王弼将“神器”释义为:“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所谓“神器”,即“神为之器”。“神为之器”与“人为之器”相对。“人为之器”则是“伪器”。汉字“伪”字即由“人”与“为”构成。《说文解字》对“伪”的释义为“诈也”,《说文解字注》补充释义说:“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伪是也。”

上一章的“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段话,阐述了“器”是由“朴散”而生成的,并且阐述了“器”是被作为“百官之长”的圣人所“用”的。这一章则阐述了,“用器”时圣人不可“有为”。不可“有为”的原因是天下之“器”皆是“神器”,而不是可以“人为”的“伪器”。

在修真而言,人体各“器官”也都有“神明”居住,所以都是“神器”。道家认为,人体“百节有神”。所以圣人治身,也不可采用“有为”之法。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

疑为错简重出,不予翻译。

简析:

这句话在第六十四章中也有出现。第六十四章的内容,逻辑分明,将这句话放在第六十四章是合适的。

若把这句话放在本章,虽然“为者败之”和前一句的“不可为也”相对应,但“执者失之”却无可对应。故而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简重出,应予以删除。

4、故物或行或随,

译文:

所以说,(万)物有的行(前),有的随(后);

简析:

“故物或行或随”与后句的“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所组成的排比句,表明了万物“各有其性”。圣人若以“无为法”而“顺应物性,因材而用”,则万物都能够“各得其用”。而圣人若以“有为法”把自己的意志力,强加到万物身上,则破坏了万物的“天性”,也因而违背了“天机”。

“行”者,行走在前;“随”者,跟随在后。举例而言,人体内的“气血”即“或行或随”,“行”者为气,“随”者为血。中华传统医学对此有“气行三寸血方行”、“气脉带动血脉”等说法。简言之,人体的血中包含着气,气流动的速度比血液快并且能够引导血液的流动。

5、或歔或吹,

译文:

有的(轻)嘘,有的(疾)吹;

简析:

河上公版《道德经》,把“歔(音xū)”写为“呴(音xǔ)”。因为《说文解字》中没有录入“呴”字,可见“呴”是后起字。另外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歔”写为“嘘”,比对“唏嘘”与“欷歔”可见,“歔”与“嘘”异字同义,“欷”与“唏”异字同义。另外,“呴”、“嘘”、“歔”等都是“拟声字”。多数的形声字,其声旁均蕴含着字的本始含义,但作为“拟声字”的“形声字”,其声旁则纯粹为“发音”而无字义。以此可见,“呴”、“嘘”、“歔”三字同义。

在修真而言,道家气功有“六字诀”,据说最早记录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这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分别对应人体六种不同的脏器。嘘字功平肝气,呵字功补心气,呼字功培脾气,呬字功补肺气,吹字功补肾气,嘻字功理三焦。

“歔(嘘)”和“吹”都是“六字诀”之一。在“六字诀”里,“吹”的气流急速,而“歔”的气流舒缓。

因为“吹”的气流急促,有“冷却”的作用,故而河上公将其注释为“寒也”;“歔”的气流舒缓,有“温暖”的作用,故而河上公将其注释为“温也”。

6、或强或羸,

译文:

有的强壮,有的羸弱;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羸”写为“嬴”或“赢”。此字应当为“羸”,“羸”与“强”相对。《说文解字》对“羸”的释义为“瘦也”。

“羸弱”一词,可见于《史记·匈奴传》:“汉兵逐击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见其羸弱。”由这段话来看,无论是“精兵(强壮者)”,还是“羸弱者”,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否则冒顿是无法实现其“匿其精兵,见其羸弱”的战术计谋的。

人体之内,也有“强”与“羸”的分别。例如《列子·汤问》中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7、或载或隳。

译文:

有的载(成),有的隳(毁)。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载”写为“培”或“接”,都不会引起歧义;王弼版《道德经》将“载”写为“挫”,当为传抄讹误。

“隳”代表“毁坏、危殆”,而“载、培、接”等字都有“巩固、成就”之义。我认为,原文或为“陪”字。古文中,“陪”、“培”二字通假。“陪”与“隳”的字义刚好相对,“陪”的字义为“城墙加固”,“隳”的字义为“城墙毁坏”。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言的“新陈代谢”。“推陈”则为“隳毁”,“出新”则为“载成”。

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被称为“升降”,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即“清升浊降”;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气机运动被称为“出入”,清气由外部环境进入人体而浊气则由人体被排放出去,即“清入浊出”。

《*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记载:“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并且又记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8、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所以说,圣人远离享乐、远离奢侈、远离极端。

简析:

在第二十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甚”字,其本义为“享用美味”,《说文解字》对“甚”的释义为“尤安乐也”,人们往往取其引申义“非常”。在“圣人去甚”这句话里,“甚”字应由“享用美味”引申为广义的“享乐”。

“奢”字由“大”和“者”两字构成。在第一章中讲解“者”字时说过,“者”是“煮”的本字,“煮”是“者”的加旁分化字。故而,“奢”的构字本义为“大煮”,即“煮了太多的肉”,引申义为“铺张浪费”。《说文解字》对“奢”的释义为“张也”。

在第十七章中讲解“太”字时已经讲解过“泰”的篆文。并且考证认为,“泰”、“太”、“大”三字通用。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即将“泰”写为“大”。在第三十五章中的句子“安平泰”,有些版本《道德经》即写为“安平太”。

综上所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句话里的“甚、奢、泰”都是古今异义。“甚”的本义为“享受美味”,在本句中可取引申义“享乐”;“奢”的本义为“煮了太多的肉”,在本句中可取引申义为“奢侈”;“泰”的本字为“太”,而“太”的本字为“大”,在本句中应取其引申义为“极端”。

现代宗教,都普遍强调“戒律”的重要性,也有非常森严的“戒律”。之所以现代宗教的“戒律”如此森严,乃是因为人心机诈,造恶多端,所以必须有相应的“戒律”予以约束。虽曰圣人“无为”,已然断除恶行,却也有“三大戒律”必须遵守,这“三大戒律”就是本章中所提出来的“去甚、去奢、去泰”。

虚弦道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