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4章按照顺序对应《周易》习坎卦。习坎卦象由两个水卦组成,言治水之功。本章以河水为题材,讲水的引灌农田、生养万物之道,并以此喻人生境界,指出奉献民众而不求名,化归民众而不为主,故圣人终能成其大。
34章有一个关键字大有考究,就是第一句话“大道泛兮”中的第一个字:“大”。汉帛本《道德经》没有“大”字,写的是“道沨(通泛)呵”。到底是帛书本遗失了“大”字,还是后来添写了个“大”字呢?很有必要进行探讨。我们先看一下两个权威解读:
《河上公注老子》:“大道泛兮:言道泛泛,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从字义上分析,“泛”的原字义和“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有关系吗?一点关系也没有!河上公为什么如此大尺度的错解“泛”字呢?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道,而是“大道”。既然是大道,老子为什么用“泛”字而不是其它字呢?说明这个“大”字原本是没有的。
再看《王弼注老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王弼则是从“左右”的角度解释大道,但既然原文明确“左右”了,说明是平行的、左右两边的概念,王弼却把它解释为“左右上下周旋而用,无所不至。”可见王弼做学问向来是不严谨的,明显属于错解。王弼为什么也错解呢?还是因为“大道”。如果没有“大”字,或许对“泛”和“左右”就不会无原则的扩展了。
通过如此分析,还是帛书本更为可靠,后世的版本许多地方进行了修改。也就是说,综合其它方面,从河上公、王弼往后,基本错解了《道德经》本义。
?文
杨吉德
◎道泛兮,其可左右。
(注:诸本为“大道”,帛书本写为“道”,“大”字应为后加。)
尹喜:“泛指浮行,什么样的‘道’可浮行左右呢?”
老子划了个卦符:
“本章对应《周易》习坎卦,这是习坎卦卦符,由上下两个水卦组成。人们把江水称作母亲河,有水的地方才有人居集。将江水引入渠道,可以灌溉农田。此‘道’是讲江水的灌溉之能,养育之功。”
尹喜:“明白了,‘泛’是江水流向庄稼,覆盖稻田。‘左右’指江水向河道左右的农田流出,尽其所能让万物受益又没有偏向。”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尹喜:“万物依靠水来滋养。而江水付出生养之力从不推辞。”(王弼注:“万物皆由道而生。”我想,如果谁要证明出这个“道”,诺贝尔奖非他莫属了。)
◎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尹喜:“成就了万物的功业而不显现自己的名声,覆盖着水稻,养育着万物而不显示自己为主。我有一个疑问:这句话从自然现象转入了社会意识,‘不为主’是单纯从意念上产生的联想呢,还是由物象引申出来的哲理?”
老子笑了:“没有凭据的意念那是空想,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容易混淆界限和是非,也最容易迷惑人。空想就像甜蜜的*药,对人的*害是深刻而长久的。凡作物都生长在土里,土地多的叫地主,没有叫水主的,所以生养万物的功主是土地,而水做了衣养之功却不被看作主功。做人的高境界就是做出了功业却耻于争功。”
◎常无欲,可名于小。
尹喜:“完成了大的功业而从不用来换取自己的私欲,可以称之为小。意思是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而在圣人的境界中可称为小有所成。”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尹喜:“万物都来归附,而自己不愿为其主,这才是人生境界的大成。即言‘万物’,说明还是与水有关,‘万物归焉’怎么理解呢?”
老子:“干旱的土地禾苗不生,草木凋零,而一旦丰沛的雨水过后,草木旺盛,万象更新,说明万物是跟随着水而汇聚生长的,但人们是从庄稼地里享受丰收的喜悦,水只是在奉献自己而已。一个人能做到水的这种聚集万物的境界,岂不为大成者!”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尹喜:“这就是圣人能成就大业的原因。我想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圣人有号召力,人们乐意归附于其下,即万物归焉;二是圣人能让人们安定、和谐、幸福地生活,即有衣养万物之功;三是圣人建立大功业却从不让人们去感谢他,即不为主;四是圣人从不借管理天下之便而谋取私利,给人民增加负担,即常无欲。老师借水的道品来彰显圣人之大,可谓有据之论。”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
尹喜:“圣人实现了大业却不炫耀自己的伟大,所以才能成就了自己的真正伟大。”
江水以灌溉农作物为己任,她流向河道的左边或右边的农田。
万物依仗着她而生长,她以生养万物为己任从不推辞。
完成了功业却不彰显自己的功德,覆盖生养万物而不贪求主功。
建立了功业却从不掺杂进个人的私欲,可称之为小有所成。
民众就像万物随从水的流向而生长一样化归于圣人,而圣人不以为自己起主导作用,这种境界方可称之为大有所成。
做到这一点,所以上古圣人能实现伟大成就。
也因为圣人始终不以自己为大,所以能成就其大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