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保留什么,为别人做得越多,自己就越充足;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反而就越多。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给”,给出去的越多,自己受益愈大,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也是一条功成秘诀,曾国藩深谙此道、一生躬行,终成大业,青史留名。
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给就是得”的根据在哪里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给出了答案,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效法天地,而天地效法道。那么道、天地都在发扬“给”的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
道《道德经》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万物依靠它生养,它毫不推辞,当万物生成后它也不居功,它长养万物也不主宰它们。其实道就是自然规律,人们依照规律做事,成功了之后,规律何尝找人要过回馈呢?有心人懂得自己的局限性,故而会谢天谢地,其实就是感谢道。
天地天地也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德。《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空空如也,他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万物在天地间源源不断的生长出来。试想,如果天紧贴着地,那万物还有生长空间吗?
《道德经》又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不为自己谋私利,故而能长长久久。举个例子,土地长养农作物,虽然它不向农民发出任何请求,但农民还是会积极的施肥、浇水、松土,把它伺候得美滋滋的。
曾国藩曾国藩十分清楚“给”的重要性,他在京城为官时,作风清廉,生活捉襟见肘,时常还需要借外债度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给”。读《曾国藩家书》会发现,他对长辈十分孝顺,嘘寒问暖自不必说,还时常寄送一些昂贵的药材;他对几个弟弟疼爱有加,不仅常常写信相互切磋学问,还资助他们的学业;他对邻里亲戚也从未忘怀,宁愿家里的欠债不还,也要周济一些生活艰辛的亲朋好友。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朝廷让曾国藩平叛,他的几个弟弟踊跃参*,曾国藩在前线坐镇指挥时,其弟弟就在他的家乡招募乡勇,很好的辅佐了他。曾国藩孝敬长辈、接济亲朋的美名传遍了他的家乡,故而其家乡子弟都愿意跟随其作战,这才有了湘*这把击败太平*的利器。曾国藩的事例告诉世人,“给”是没有错的,给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