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中最喜欢说的两个字,暗藏大玄机
TUhjnbcbe - 2020/12/28 23:52:00

《道德经》五千言里,“圣人”二字二十八次被提及,八十一章里面出现二十三次,可见它的比例相当高。

“圣人”在孔子和老子心目中,都是人间最高理想人物的代表,只是两人对圣人的理解有所不同。

孔子讲圣人,一定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却不同,并不是老子轻视“尧、舜、禹、汤”,而是告诉我们,就算把这些人放到现代,也不可能按照原来的做法再做一遍,也不一定会成为名号中的“尧、舜、禹、汤”。既然这样,那何必执着于名号呢?

名不可名,孔子指名,而老子是不指名的,老子既然宣扬名不可名,那关于“圣人”的解释呢?老子给出两个原则,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做到这些,便是圣人。

老子

一、处无为之事

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处无为之事”就是不作为,什么都不做。孔子叫我们做,难道老子叫我们不做?这绝对不可能。老子不辞劳苦一直跑到函谷关,又写五千字《道德经》这不正是有所作为?所以无为,不是没作为。

什么都不做的,只有死人了。然而人活着,就是要动,动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乱动。而老子这位大思想家,是不可能反对人动,反对人不做事的。所以这里的“无为”另有其意。

其实,这“无为”的“为”字是违反的意思,“处无为之事”就是做事情不可以违反自然规律,要顺应自然。

圣人每天都在做事,而且做的每件事都顺应自然的规律,所以人家是圣人。

人活着就要不停的做事,只有不停运动,才不会让自己迟钝,很多人天天闲着没事做,反而会闲一身毛病,所以人一定要做事,活到老,做到老。

更进一步讲,人活到老做到老,更要活到老奉献到老,要无私奉献。人到一定的年纪,自己已有一定基础,子女也有了一定的谋生技能,可以自己谋生活,这样就没什么顾虑的了,这样我们便可以把多余的精力,多余的时间,可以放心地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便是“处无为之事”。

老子

二、行不言之教

讲话根本没有用,很多人会说:“我都说几百遍了,怎么还不懂?”其实言教不如身教,若是你身体力行,他还是不懂,那他便是不可雕的朽木,那就不关你的事了。

关于“不言之教”,孔子也深有体会,《论语阳货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白物生焉,天何言哉。”

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已成为万千家庭的共同困扰,很多人说,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对读书不感兴趣,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就是你太热心,老是喜欢教别人。孩子本来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我们过分关心,导致孩子不想读书了。现在你问孩子为了什么读书?孩子总会回答,为了父母读书,这样的话,读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当年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其实大人的说教是教不来的,而是周围环境的身教,这才造就了这位伟人。

有的孩子,到家便主动写作业,而有些孩子得父母跟在身后,做一遍又一遍的催,作业也会一拖再拖,拖到不能再拖,其实造成后者这样尴尬局面的,往往是父母教育问题,一昧的言教,而不懂得身教。

父母要树立一种教育孩子的理念,考试六十分及格就好,考多了也不能当饭吃。孩子放学回家,学校的事不用多操心,也不用一直催着写作业,到十点准时让孩子上床睡觉即可。毕竟早睡早起身体好,身体健康最重要。其实你不催,你会发现,孩子会自觉主动的写作业,毕竟作业写不完,老师也不会放过他。能做到这些的家长是了不起的,这完全遵照老子,溯本追源,找到了根本,这才是会教的人,这才叫做不言之教。

厦门大学有个教授,三个孩子全都读到很好的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有人问教授:“您是如何教孩子的?”教授回答:“你讲的话太可笑了,他们三个读的好,很容易得到博士学位,和我教有什么关系?因为我穷,如果我有钱的话,保证做不到。”

原来,教授家徒四壁,工资又少,没有办法到处应酬,只好回家读书,三个孩子也就跟着读书,就读到博士学位了。这就是“行不言之教”,换句话说,就是以身作则。

要想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就要追随先贤的脚步,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哈哈,放下,你只需打造好环境;其他,一切都会自然而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中最喜欢说的两个字,暗藏大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