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希言自然”“大音希声”,“大道无言”,“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这些都是对“道”无声的描述,对于三维的我们来说声音出自于口,口乃心之门户,言语道断,言语了就不自然了。这就要求我们少说少起心动念。每说一句话就是一个或多个起心动念,我们的每一念都会扰动整个宇宙虚空,因为任何一个能量波可以遍布整个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说“起心动念惊动十方神煞”。希言自然是说在现实中随时让我们善护念,随时关照我们的念头,随时觉察念头带来的指令对我们道这个系统的影响。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再大的狂风也吹不了一整天,再狂的暴雨下不了一整日。为什么呢?
我暂且从《道德经》的纵向逻辑作一个简单的描述:《道德经》最终极的境界在无极,就是说终极投影源是道是无极,就是N维N趋于无穷,无极生太极,太极是生两仪,投影出一阴一阳,阴阳是太极生发出来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密不可分的,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不是说一个阴一个阳,合起来就叫道,而是说自然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叠加后得到六十四卦,它就是我们三位空间一切存在的事物的基因,也就是事物的基本频谱,这就是《易经》的数理描述。这样就理解了《道德经》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有生就有合,这和刘丰老师讲的投影原理非常契合。如果把这个数理放在至简心法的逻辑关系中,我们套用一下,那么就是无极是投影源,太极就是投影;当太极是投影源,四像就是投影;当四像是投影源,八卦就是投影;当八卦是投影源,六十四个基本频谱就是投影。投影源决定投影,投影源投影出的都是相,都是假的。从无穷大到三维不知有多少维度,霍金从科学的角度推出了十一维并假想了十二维,十二维绝对不是究竟,到底有多少维?不得而知。从上往下层层的投影关系决定了三维空间的成、住、坏、空。所以决定“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是投影源,这就理解了“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这句话,不生不死不变的只有终极投影源,投影都会有成、住、坏、空,甚至随时都会合到投影源上去。境界越往上走越空性,这就理解为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道就是自然,你的意识自由度在哪个境界就呈现出哪个境界的状态。你的大愿就是修成大道,那么大道就与你同在。你的自由度完全取决于你在那个层次的指令。同样“德者同于德”,你的意识自由度在德,你的大愿就是修成大德,那么德就与你同在。“失者同于失”,失者同于失是指你的意识自由度在失,你什么大愿都没有,没有任何目标,耻于修身,那么失也与你同在,那你得到的一定是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如果你的认知就是德的层次,你的世界都是德的投影。“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如果你的认知都是失,你的投影出的相全都是失,所以失也与你同在,这叫心想事成。
这几句描述的是一种“玄同”的状态,即内心没有任何分别,处在一种空性,心里不装任何言语,应万物的时候以众生之心为心,不管这个众生是有德、有道、有得、有失,只是像镜子一样,来什么照见什么,去了也不执着,“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