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16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释义: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最后又各自回归到它的根源。回到根源就叫做清静,清静就是孕育新的生命。孕育新的生命是正常的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心灵澄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胡作非为,往往会遭遇凶险。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包容万物的,包容万物就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归从,才能顺应天意,顺应天意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感悟
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出现了10次“静”字,可见老子对于悟道之人要时常保持“静”的状态是非常必要的。白天我们进行社会活动,到了晚上要休息,如果一直处于动的状态,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有危险,去年网上就热议“”,也出现了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员工猝死的情况。人只有处于虚空的、守静的状态去分析问题才能做个全面的掌控,“动善时”,把握时机去做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如果长期处于“五色”、“五音”和“五味”等状态,容易让人丧失理智,不按照天地万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律去办事,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后果。《*谷子持枢》中言:“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就是对老子这种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解释。不单单花草树木、田间野兽遵从四季变化,一个人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循环也是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古人对于要求人处“静”的状态有很多论述。诸葛亮《诫子书》上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冲动是魔*,遇事要冷静。保持内心的虚空即时刻怀着“不盈”的心,不自傲自满;保持内心的宁静,即清净节欲,抵御酒肉声色的诱惑。修身要先修心,修心要处“静”,把握万事万物的道,顺应天意和符合道,我们终生才不会有危险。(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对《道德经》理解不尽相同。欢迎转发给至亲好友共同学道和悟道,开启我们的人生智慧。)玄空你的赞赏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