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建立在宏大宇宙架构之上,从古老的天地人三元宇宙观发展为道天地人四元宇宙观,强调了宇宙的法则性和终极性。老子告诉世人在神秘的天之上,还有更神秘更抽象的道存在。道才是最高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抽象性、真实性。
道是理解宇宙真相的钥匙,只有道的思维才能窥探宇宙万物的有序性、稳定性、法则性,离开道的思维,宇宙将失去存在的依据,社会将陷入混乱,秩序永不可得。道的存在确立了人生修行的正确方向。老子四元道天地人宇宙观的转变意义重大,第一章的意义在此。
释德清说“观”字为入道之要,智者大师说“观为策发神解之妙术”。观以禅定为前行,禅定以止为发端。定能发慧,作为华夏文化第一经典,以深刻理念为内涵,《道德经》的深刻理念来自于老子的玄同大定(禅定)。玄是老子的独特术语,是老子对宇宙的神解,从玄入道。《道德经》只对玄和道下了定义,“同谓之玄”就是老子的定义。
玄是一根细长的丝线,与弦同源,一端牵连遥远的另一端。老子在甲骨文中特选玄字,代表宇宙中遥远而看不见的联系。玄就是联系,含义有二,一是真实性,二是看不见。玄把现实地与究竟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现实地,必须理解究竟地,这就是道思维。
人类社会现实虽然纷乱,但最终归向于“和”已经确定,不可改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变”(21)。古人善懂音律,老子从音律中悟道,玄、妙都是音律语言,妙是对音律的最高赞美。玄是超越眼耳鼻舌身的,只有妙心才能独照。《易经·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和“器”把统一的宇宙分为二个世界,道世界和器世界。
道世界是无形的,器世界是有形的,要理解器世界必须理解道世界。这是《道德经》和《易经》的共同哲学基础,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在魏晋奇妙的汇合,成为玄学的共同经典。要契悟宇宙真相,必须穿越有形入于无形,契悟究竟地才能理解现实地,才能找到弃争得和的道路,文明才有希望。
隐藏在玄的背后的是无。无的觉醒是哲学体验的伟大胜利,老子实证了无的存在性。无的本质是五官不能觉察,五官能够觉察的具有存在性,五官不能觉察的更具有存在性。这是五官的缺陷,因为五官是为了食物进化而来的,不是为了悟道而进化出来的。数学中的0符号是七世纪印度数学家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心中有0的概念,但不愿承认0与1一样是真实存在的。1早早被承认了,0却迟迟得不到承认,这是人类心智的缺点。无就是0,老子大胆的宣称了它的存在。数学没有0是无法进行复杂运算的,思维没有无同样不能进行高度的抽象思维。0是关键的算法因子,无是关键的思维因子。无的觉醒让魏晋思想精英的大脑活跃度增加了十倍百倍,改变了对真相的解读。王弼稍后的僧肇说:“自非圣明特达,孰能契神与有无之间哉!”只有最顶级的大脑才能契入有无之间。无是一颗思想“炸弹”,激起千层浪花。玄的学说开启了悟入无的道路。有不再孤单,无与有一起演绎宇宙的架构,正像1与0一起进行高级运算一样,宇宙开始变得真实、有序、美妙。
老子最大的贡献是把人带入了抽象思维,只有高度的抽象思维才能证悟真理,没有抽象思维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概念分离是哲学家的高级工具,使人从物的思维转向象的思维,从象的思维转向无象的思维,这是抽象思维的成功。人类智慧是从抽象思维开始,三次概念分离把人带入三次抽象思维的升级,从而逻辑思维越来越宏大精深,这就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后多年的名家是逻辑学家,世人误以为是诡辩家,但他们思考的问题与今天的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是多么一致。老子开启的牛马之争,搅动了墨子、惠施、公孙龙的顶级大脑,使之高速运转。名是什么?名与实是什么关系?首章第一段就搅拌乳海,激起思想的浪花。
老子是追求真相和真理的智者,这与科学家没有两样,所以道思维也是科学思维。老子的道是混成的,不是肉眼所见的那个单一状态,是无数种态的叠加,五官对此望尘莫及,在量子力学提出叠加态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科学是求异的知识,道思维是求同的智慧,求异和求同是两条不同的道路。科学越分越细,道思维越求越同,直至玄同。科学和道思维是两条平行线,可以独立延伸。
古代名家说“万物毕同毕异,此为大同异”。科学的求异和道思维的求同一旦交汇,人类解决困局的智慧不可思议。老子的后继者一部分继续契悟宇宙实相,成为心灵的遨游者,一部分成为艺术家,一部分成为悬壶济世的医药家,一部分成为*事家,功遂身退,今天更多的成为科学家、创意师,还有企业家。但应该看到,后人对老子道思维的深刻思想的继承还是严重不足的。
第一章是最难理解的一章,里面有十八重关,层层演进,逻辑严谨,阐说老子入玄同大定所证悟的宇宙宏大模型和对道的认知系统。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清静心观是无欲观,所以能够观妙。以染污心观是有欲观,所以只能观徼。无欲观是真观,有欲观是俗观。证悟者能够妙徼等观。
于是老子指出宇宙有妙、徼二态,犹如真俗二谛,妙是真谛,徼是俗谛。妙代表无边界、未固化、未显形;徼代表有边界、已固化、已显形。徼的思维是有边际的思维,世人陷入徼的思维之中不能自拔,不识道的真体。只有圣人具有妙的思维,能够玄照道的真实。有大觉圣人出世,能够在妙与徼之间(无边际和有边际之间)自由穿行,即徼即妙,即妙即徼,妙徼不二,入重玄之境,契悟妙徼玄同,证得无限喜悦。
经文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分段解读可以清晰看出一章之中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承转。帛书没有分章,王弼河上公分为81章,虽然老子本身并未分章,但传授时是有主题的,这些主题自然构成章,王河分章基本符合老子主题,但也有不仅合理的地方,这是为了要与81这个九九之数吻合(《*帝内经》、《太玄》分为81章(首),汉代经师特别重视81之数),致使经意有所割裂。
汉代严遵分为72章,尤其把第39章与第40章合为一章,义理极为清晰完整,可以弥补王河分章缺陷。《道德经》第一章的地位极为重要,不可撼动,是其他80章不能比拟的。认识第一章所架构的宇宙观是理解整部《道德经》的关键。《道德经》第一章严密的逻辑性证明整部经典是经过沉思、证悟的哲学经典,不是部分学术大家所认为的没有体系的格言汇编。
哲学术语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道德经》有大量的哲学术语,大部分是老子首次定义或使用的,对后世玄学、道教和佛经影响极大,第一章有十八个术语,是术语最集中的一章。这些术语体现了老子思想体系的严谨和逻辑推理。老子用字极为精严,观、玄、妙三法印是精义之精义,把弟子一下带入道的哲学语境中。
第1章
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段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三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四段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中国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余二位是孔子和慧能。庄子毫无疑问应该是其中之一,但目前对庄子的解读还远远不够充分,庄子的齐物论是无与伦比的学说,对激发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意义重大。
道是一个目标。老子《道德经》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用道思维深度塑造了华人的思想模式。老子生活在远古社会到中古社会的转折点,周公高举的德治大旗风雨飘渺之际。华夏自古就有修道传统,老子是修道士的领袖,是古代修道传统的传承宗师。社会的现实地是争,但终极目标是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有巨大争议的。
社会纷乱的背后是否存在必然的法则?社会的纷乱不能在社会内部来寻找解决方案,因为这些方案都是人为的,不可靠的,是人有限寿命所观察的“结论”。只有领会宇宙法则,才能找到社会纷乱的解决方案,因此就以修道实践去证悟宇宙的道,希望用道的深刻思想来救济世人,只有道才能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禅定是印度修道士的实践,在庄子中可以看到同样的禅定实践,庄子和印度的斋戒都是三日、五日、七日,完全相同。
《齐物论》描写了一位大觉圣人南郭子綦入定后所证悟的“吾丧我”的境界,这种精神独往的心灵实践产生“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入定相。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16)就是教导弟子的禅定要诀,经文中禅定要诀有多处。庄子曾经提到“宇泰定”(庚桑楚),这是大定,如《楞严经》的楞严大定。
老子被称为“博大真人”,第一章就领教了。《道德经》的妙理从第一章开始,老子一开始就测试弟子的智力。学人前来惠南禅师处学禅,禅师就伸出一只手,问:“我手何如佛手?”学人刚要回答“是”,禅师又伸出一只脚,问:“我脚何如驴脚?”学人蒙了。佛手应该长在佛身上,怎么突然长在驴脚上?佛手与驴脚是玄通的,牛生马是可能的。这是大逻辑,不是小逻辑。小逻辑是解决肚子饥渴的,大逻辑是解决心灵饥渴的。
黑格尔分析古希腊人的品格,指出后者对“普遍问题”具有不可遏制的热情,所以其哲学对后世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人类一旦失去对普遍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