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注释]
1、明民:明,知晓巧诈。明民,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
2、将以愚之:愚,敦厚、朴实,没有巧诈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为使老百姓无巧诈之心,敦厚朴实、善良忠厚。
3、智多:智,巧诈、奸诈,而非为智慧、知识。
4、贼:伤害的意思。
5、两者:指上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稽式:法式、法则,一本作“楷式”。
7、与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为‘德’和事物复归于真朴。
8、大顺:自然。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多智巧诈,故难治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防随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其真也。
然后乃至大顺。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古之所謂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覽於物之終始,故足貴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於小智,以察為明,則智之害多矣。故聖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將以愚之耳。蓋使之無知無欲,而聽上之所為,則雖有過,亦小矣。民知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應之,而上下交相賊矣。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吾之所貴者德也,物之所責者智也。德與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順者小,而德之所順者大矣。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查阅以下相关章节快速进入)
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5章第26章第27章第28章第29章第30章第31章第32章第33章第34章第35章第36章第37章第38章第39章第40章第41章第42章第43章第44章第45章第46章第47章第48章第49章第50章第51章第52章第53章第54章第55章第56章第57章第58章第59章第60章第61章第62章第63章第64章第65章第66章第67章第68章第69章第70章第71章第72章第73章第74章第75章第76章第77章第78章第79章第80章第81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