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十章明白四达去除杂
TUhjnbcbe - 2021/9/29 2:22:00

曾勇(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语气助词,相当于“夫”,无实意。

营:维护、谋求。

魄;形气,这里指精神;

抱;守。

一:指这里“道”。

抱一;就是抱守自然之道。

专:集中而不分散。

气:精气,指生命的活力。

专气:就是指集中精气,排除杂念;

婴儿:这是老子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指当人心灵处于自然柔顺、平和宁静的状态时,像无欲的婴儿一般真纯。

能如婴儿:指的是老子所追求的自然真朴的境界。

涤:洗涤;

玄:奥妙深邃。

览:镜子。

玄览;指在心灵处以道德的自鉴自察,除去污垢。

疵:瑕疵。

天门:指目、耳、鼻、口,这些是人的身体上天赋的自然门户。

开阖:打开和关闭,这里指动静变化,即感官进行视、听、嗅、言、食等生命活动的动作。

为雌:即守雌,直译为像母性生殖器官那样保持安静柔弱。

知:同“智”,指心机、心术的意思。

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抱守单纯自然的境界,能不分离吗?

聚集精气以致柔和,能达到像初生婴儿那种无欲的状态吗?

荡涤杂念而深入观察人心,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感官在接触外界,进行生命运动时,能够保持宁静吗?

广知万事,通达事理,能不用心机吗?

促使万物生长和繁育,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自恃功绩,作为万物的首领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老子在本章中讲述的主要是修身之道,在这里,他用了六个问句,对”道”在修身治国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一个总结。

这几个问句的后半句看起来都是表示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老子认为,纯真、自然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

人们只有恢复到至纯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体会到“道”的真意,

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

而不是让二者之间有所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一致。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也只有认识到自然规律,加深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

民治国”。

老子在本章开头提出六种情况;

即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其实,这六个问题阐述的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有关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

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些人认为这句话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同,因而系错简;

还有些人认为,第五十一章是就道本身而言,本章则是就圣人而言,文句虽然相同,但其对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道德经》一书中,文句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出现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应当认定为错简。

精神与躯体合二为一身,不可分离:

也有人认为“一”说的是“道”,“抱一”即指统一于道;

还有人认为“一”可以做“专一”解释,此句应当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一刻也不能受到物欲的诱惑。

一般说来,人们多遵从前者的观点。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老子一直非常推崇婴儿的状态,因为婴儿无私无欲,朴素自然。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的境界,这个人必定已经进入一个内圣的境界。

去除杂念,获得心安

人们的行为受自己心念的控制,只要自己没有那些杂念,就不会产生那些有失德行的行为。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应该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妄想、不狂想、不放纵,这样就有利于自己的心得到安宁。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例如有些人抱怨自己的长相、出身不好、怀才不遇等。

其实,有抱怨的时间还不如比别人多付出一些,这样才能够离目标更近。

思考得太多,只会让自己的负担变得更为沉重;

思考过度时,还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因此,奉劝大家不要去想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不可改变,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自己的观念,去除杂念,使自己的心变得安静、平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十章明白四达去除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