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梁涛丨诸子学讲座三论语地位的变化
TUhjnbcbe - 2022/3/30 13:23:00

本期为“诸子学系列讲座”之第三期,讨论要点是《论语》与经学的关系及老子自然与无为之思想。

诸子学讲座

(三)

《论语》与经学的关系

六艺之学是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学说,包括文本的整理、意义的阐释等等,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六艺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以后也不为儒家专有,如墨家也常称引《诗》、《书》等,孔子讲学,以《诗》、《书》、《礼》、《乐》为基本内容,于是孔子对其进行了编定、整理,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由贵族的学问垄断一变而成为一般民众的知识修养。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声称“我观其德义而”(马王堆帛书《要》)。又根据鲁国历史整理、编纂《春秋》一书。这样,《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孔子的整理、阐释和理解,乃成一新的知识系统,六艺之学构成儒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六艺进行了系统的编定、整理和“意义”的阐释,并用来教授徒众,这样便形成儒学内部传授的一套学问。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会*教的主张和方案,是孔子的思想创造。仁在六艺中虽然已出现,但孔子却赋予它不同以往的含义,使其成为儒家的终极信念和人生理想,“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礼也是六艺中经常出现的概念,但孔子对其作了重新论证,提出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方案。由于孔子是以新兴的“诸子”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故他的社会人生之学又称作“子学”。所以汉代所尊之六艺,并非与儒学没有干系,相反倒是孔子、儒家六艺之学的发展和延续,汉代儒学实际同样存在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的双层结构,只不过二者地位发生了变化,前者升为经学,后者降为子学,出现经学之儒与子学之儒的分流而已。

在儒学内部,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在思想上存在着联系,但在学术形态上二者又具有明显的差别:六艺之学是对经典的理解、诠释之学,突出、强调的是经典的思想价值。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探讨,注重的是力行实践和思想创造。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也存在不同的传授,六艺的传授重师说,往往形成儒家内部的传经系统,如《易》:商瞿——馯臂子弘——矫子庸疵——周子家竖——光子乘羽——田子庄何——王子中同——杨何。而社会人生之学则重视思想的承继,如《荀子·非十二子》批评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等等。六艺中除《易》外,一般均为公共科目,个人可以根据偏好和需要进行传授。如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长于《春秋》。荀子则对《诗》、《书》、《礼》、《乐》大部分经典进行了传授。而社会人生之学虽为孔子所提出,但孔门弟子却会因所处时代及思想倾向而有不同选择,甚至表现出某种对立,如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等等。

由于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的分途,后世对于孔子的理解便存在不同看法。汉代以后推重经学,实发展孔子六艺之学,故在人们眼中,孔子思想之重心随之转向六经。如以《公羊》为主的今文学认为,经为孔子所创,孔子以前无六经。六经中之《易》,本不过上古时代占筮之书,《书》是古代帝王誓诰之记录,《诗》是流行于民间之俚谣及朝廷之乐章,《礼》是周代之典礼及士人以上之礼仪、仪表,《春秋》是鲁国之官报,这些均非万世不易之经典。然自孔子出,创立自己之教,不别制作经典,而利用此等古书,以阐明自己之教义,随而附之以意义,六经于是乎生。《春秋》为孔子自作,与古代传来之官报已成别物;《易》、《书》、《诗》、《礼》原非重要,然自孔子予经以权威,其意义始生。若非经孔子定行,六经不过为广义之史,即事实之记录耳。六经既经孔子所订正,遂附加以人间伦理之根本意义。所以孔子思想不在别处,而在六经的“微言大义”之中。而以《左传》为主的古文学则认为,六经为孔子所述,而非所作。孔子之教,亦非孔子自身创立,而是传尧舜以来相传之道。只不过孔子为周之臣民,故最尊重者为周礼。六经乃孔子述周公之理想,六经借孔子之力而保存,得以传于后世,此乃孔子之功。六经非得孔子,亦不能表彰于后世。故孔子思想体现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上,其贡献在于保存、传播了古代文化。看来,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儒学形态的演变,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孔门弟子编纂《论语》,自然也面临着理解孔子思想的问题,由于《论语》一书的性质,这种理解显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看法,体现了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在汉代经学、子学的分类中,《论语》一书的地位便显得尤为突出。从身份上看,孔子为“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论衡·本性篇》),故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应是一部子书,可归于六经传记之类。但《论语》的地位显然又高于一般诸子,所以当时有“传莫大于《论语》”(《汉书·扬雄传》)的说法,认为《论语》是诸子传记中“最大”者。故在汉代的几种目录书中,均将《论语》附于《六艺略》之后,而不列于《诸子略》,这种分类若用当时的语言说,便是《论语》对六经的辅佐要高于一般诸子传记,具有六经“通论”的地位。由于《论语》的特殊地位,武帝以后继续受到人们的重视,直至到宋代“四书”的提出以后,《论语》和《孟子》地位急剧上升,由子学上升为了经学。

老子自然与无为之思想

何为自然?

《老子》中用到“自然”一词共五次,其中第25章讲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为宇宙起源当然是最高的,但道的原则或根本是自然,推崇道其实还是为了突出自然的价值或原则。可见,自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中心价值。自然从词源上看,是由“自”与“然”构成。“自”字在《老子》书中频繁出现,多指“自己”,“然”字在《老子》书中也反复出现,均作“如此、这样”讲。“自然”一词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是“自己如此”,最初是一个名词“自”加状词“然”所构成的谓语结构,但作为哲学概念已经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但是“自己如此”只是自然的字面含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的全部内容,就老子对自然概念的实际使用来看,其内涵是较为复杂的,至少包括了“自己如此”与“任其如此”两层含义,前者是指自然而然,后者是指顺其自然,如仅将自然理解为“自己如此”,是不够全面的。

何为无为?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乱为,不妄为,合乎自然地为,是以最少的行动、活动达到最佳的管理结果。所以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又说,“为无为。”可见,“无为”是方法、原则,“无不为”是效果、目的。在马斯洛看来,人身上总是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而不会自甘堕落的,自然界的生命物也是如此。为了表达自己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他在基督教、佛教等文化中反复寻找,最终在道家老子这里找到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故他提出了一组概念:道家式的科学,道家式客观性、道家式教师、道家式情人、道家式父母等等。何谓道家式的科学?所谓道家式科学是与目前西方实验室里流行的“controlingscience”相对的。总之,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和根本理想,无为则是实现这一理想和价值的原则性方法。无为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和保障自然之秩序与和谐的,和自然相比,无为并不是最后目的,而只能是手段。

往期回顾

1、梁涛丨诸子学讲座(一)——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

2、梁涛丨诸子学讲座(二)——诸子学的兴起

3、梁涛丨《论语》在汉代的地位及流传(一)——汉初《论语》之地位

4、梁涛丨《论语》在汉代的地位及流传(二)——武帝之后《论语》的编纂

梁涛老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涛丨诸子学讲座三论语地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