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想
TUhjnbcbe - 2022/10/23 21:14:00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的翻译:

道的意思,可以说出来的,不是真正的道的意思;道的名字,可以叫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名字。无名(真正的道)是万物的本始;有名(被定义的道)是(解读)万物的根源。所以,用无欲的心态(不对道进行定义、用心感受)可以观察道的玄妙,了解本质;用有欲的心态(对道进行定义、解释)能观察到道的效应。“无名”和“有名”两者,是同一来源而不同的名称,都是一种玄妙的东西。玄奥而又玄奥的东西,就是开启大千世界无穷奥妙的总门。

我的理解:

道,是描述不出来的,能描述出来的道是不同于真正的道。描述道,需要给予定义,需要命名。而道,和名,是同一个来源,也就是无。它们都是非常玄妙的,是大千世界的总门,也是解读、理解大千世界的钥匙。朴实、无求的心态,才能体会到道的本质,若是企图解读和定义,则能看到道产生的效应、功能、变化、规律。

联想和应用

对比现在的学术研究,包括哲学、心理学、*治学、经济学等等,我们所采用的方式都是“有名”、“有欲”,所以我们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功能和规律,但却不能解读到它们的本质。理解它们的本质,还是要靠理解、感受。基于“有名”,成于“无名”。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现代的这种流行的学习方式是用加法,而我们最终成就还是要采用减法。

用另一种方法来解释“有名”和“无名”,就是“有名”是采用构造和拆分来解读事物;而“无名”则是理解很分析整体来解读事物。关于构造和整体这一点,我在心理学的书籍中看的比较多。我们都知道事物是一个整体,就算拆分研究了,它们之间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举例说个性格吧——内向。我们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内向的,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外向和内向。而且内向的性格同时还会常常伴有其他的性格——比如轻度自卑、孤僻、不果断、胆小。我们也常常认为胆小的人是内向的,但其实也并非绝对。并且,我们在研究性格的时候,会将所有的性格都拆分出来,逐个研究。然后最终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也只有如此,我们才有了对于性格的真正认识。

但是,我们一个人也并非仅仅只有性格这一项,而研究性格就需要无数的时间了。我们同时还要研究心理、哲学还有一些专业知识等,而且它们其实最终也是形成了一个整体——你对哲学的看法受制于也影响了你对心理的看法。一个人的信念、态度、认知、心理、性格,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ps:我认为最基础的其实是三个,也只有它们三个会相互影响:信念、态度、认知。我个人认为心理和性格是基于那三者而形成的。

道,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的不是道。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最后也写了一句: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他也是在这个地方提到了关于正负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者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同时,这个学习方法也是所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但是呢,其实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在同时使用。所有的事物,其实是一个整体,这个应该就是“无名”。因为当一个知识从零化整的时候,我们也就无法用一个词甚至一句话来解释它的内涵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