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郑耀东道德经系列注解三
TUhjnbcbe - 2022/11/25 22:55:00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第三十四章到第五十六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汜]:同“泛”,水向四处漫流

:大道广博无际,八荒六合,上下左右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功成而不贪名誉。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人,一直无欲无求,可称为“小”。万物归附它,而不自认主宰,可称它为“大”。正因他不自认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自身的伟大。

:道有无私奉献精神,圣人“终不为大”,愿统治者效仿二者治国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道”的人,天下便向它归顺和投靠。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与大家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食,使过路人都驻足,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无味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尽,无限制的。

:统治者若守道,可天下归顺,国泰民安。道的作用无穷无尽。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推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高明的道理,柔能胜刚。鱼不离水,镇国之利器(真正的核心思想,野心和意图)不可以轻示于人。

:物极必反,柔能胜刚,忘统治者能收敛锋芒,警戒守弱

老子为何总强调守柔,守弱,上古文化阴阳两面,互相转换。易经坤卦代表柔,处“柔”,可保持在正在进入“强”的路上,以下为上是“顺道”。过于刚强,物壮则老,人若常处谦下,可永保前行之道,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侯王如能遵“道”的原则而治国,天下会按自身规律充分发展。在自生自长的过程中,民众产生过分欲望时,我会用“道”的规律来整治。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它便不起贪欲了,万物无欲而清静无为,天下便自然稳定且安宁。

:以无为治国,既使百姓生贪欲心,亦可以”朴淳”教化而国泰民安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攘臂]:粗鲁的捋衣袖露手臂[扔]:用力拉扯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德,因其内在修养是真正存有“德”行;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而虚假的不失“德”,因其实质内在本不具“德”行。“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去行事作为,“下德”之人假装“顺其自然”,实质心有企图,只搞形式上的作为。具备“上仁”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仁,因其实质上是有“仁”;“上义”之人的作为是以心有企图为目的而采取的形式上的做事。

“上礼”之人的“有意作为”如得不到别人的回应和回报,就会暴露修养,捋袖露臂以武力拉扯强行使人顺从。所以,从古到今的人世规律: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东西,仅仅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没有道德仁义之后才有的,而是祸乱之首。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也是愚蠢产生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世,为人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阐述德与道关系。道是德内在属性,德是道外在表现。德上下两层次,上德合道。下德合伪德伪道。仁义礼皆属下德。非自然而成。有意伪装。

关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中国历史变革:(道治社会)上古,天下大同,人人都是有道之人,具备道行修养,国泰民安。下古,人有贪欲,失道后,欲望退化成(德治社会)三皇五帝时期治国者以有德居之。(仁义社会)国家初成,禅让制消失,夏、商以私人种姓为家天下(礼治社会)周朝,社会逐渐从德治、仁治、义治过渡到礼治。以礼乐制度治国,后礼乐制度崩塌。诸侯争斗,兵强伟大,便进入(兵治社会)最后秦国以强大得武力统一,以强暴严苛得*令治国(法治社会),所以老子看到社会的退化是人心不古。孔子极力恢复周崩溃的礼乐制度并不实质解决问题。人人有道才国安民安。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歇]:灭亡[蹶]:跌倒[不榖]:恶人[碌碌]:美而坚,玉的华丽[珞珞]:坚硬粗劣之石

:往昔曾得“道”者: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英灵;山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天下安宁。推究其理,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消失;山谷不能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要消亡;侯王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被颠覆。所以,尊贵以卑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卑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荣誉无须称誉。有道人不追求像宝玉般尊贵华丽,而宁愿像石头坚硬朴实。

:道对万物重要性,辩证说明贱是贵基础和根本,愿君王谦卑处下。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显示柔弱是道的规律和作用。天下的万物产生于有形,有形又产生无形。

:事物的矛盾对立转化是永恒规律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夷];平坦[颣];崎岖[建];同健[辱];污垢[偷];懈怠[贷];给与帮助[成];成就

:上士听闻道之理,必定会勤奋学习;中士听闻道之理,将信将疑;下士听闻道之理,哈哈大笑。不被俗人所其嘲笑和轻视而不足以为有大智慧的“道”了。所以常言道: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底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细琢而后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唯有大“道”才能无私的善于帮助万物使其生生不息。

:道在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孤]:孤弱[寡]:无助[不谷]:品行不善

:道是唯一之体,道生育“一”,“一”产生天地(阴阳二气)。“二”气相交产生“三”既:和谐之气。然阴气,阳气,和气又产生天地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阴阳气交而成“和气”。人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这些不祥的名物,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自称。所以世上事物有两面性,如果减损它却反而会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会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悍霸道之人很难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教人的准则。

:道生万物,肯定道本源性和普遍性和守柔处虚处事原则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穿行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自由穿越任何无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无为”的益处。不言之教(少说,多以身作则),无为之益处(顺应自然),普天下少有人能做到。

:观点:贵柔和无为以及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相比哪样更珍贵?获取得到名誉和死亡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贪婪必定付出极大消耗;过于积敛财富,必会遭致更惨重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保持长久的平安。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其作用永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很空虚,但其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可以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能做到清静无为才能治天下。

:认识事物要考察现象和本质,二者缺一不可。统治亦要清静无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走马]:战马[粪]:通“播”,耕种

:治天下如果合“道”,就可国泰民安,到时战马无战事可用,只能退还田间给农夫耕种。治天下如果不合“道”,就连怀胎得母马也得上战场,在郊外不断生下马驹。世间,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心的欲望。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从大道的立场教人知足敛欲,以防物极必反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窥]:从孔隙看[弥]:更加,越

:圣人不出门,也能推知天下事;不望窗外,也可了解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走的越远,了解乱七八糟扰乱人心的欲望信息越多,真正内在大智慧就深入懂得越少。所以,有道人不出行却能知事理,不用看见事物就能明白,依“道”的规律办事而不乱作为则就会有所成就。

:人听闻外界信息越多,心被干扰越多,智慧蒙蔽。保持清静。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春秋的“为学”专指学习*教礼乐世俗之学

:求学的人,世俗知识一天天增加;求道的人,欲念则一天天减少。减少又减少,达到无为的境地。能做到无为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国家应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常以繁苛之*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国了。

:对比为学和为道,为学则增加人的私欲,为道则反之亦反朴归真。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歙];收敛贪念[浑其心]:使心淳朴,不用机巧

:圣人是无私心私欲的,只以百姓之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以善心感化从而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讲信用;不守信的人,我也讲信用,以信用感化从而使人人守信。圣人治天下,收敛贪念,使天下淳朴。百姓们都以耳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耀东道德经系列注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