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问答56章本章足以颠覆学术界对
TUhjnbcbe - 2023/2/27 18:10:00
彭洋 http://m.39.net/pf/a_9213495.html

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老子“高举天道,正言若反,扑朔迷离,玄妙空灵,借为圣人立言达到无为而治,在有君的前提下做无君的文章,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辩证思想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饶尚宽《老子译注》前言)。这种评价,与《道德经》中真正的老子大相径庭,它体现了学界注释《老子》的两大短板:一是没有弄清楚《老子》的写作体系,即老子对每一章的主题是怎样确定的;二是没有用求实的精神解读简本《老子》,简本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最为真实可靠的文本。以《老子》56章为例,文中对改朝换代的体制性构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治变革的介入之深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绝非学术界对老子思想的虚泛之论。

杨吉德

本章和前面的章节一样,由于后人不知道老子对章节的构思,便无主题的加以诠释,以至于出现了像于教授之类在百家讲坛上大卖人生鸡汤的火爆场面。笔者始终把主题作为每章的中心思想,围绕着中心思想来分析字义,而每章的主题都是按照《周易》卦的顺序排列下来的,即《道德经》是对应《周易》卦的卦名和卦象逐章写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一“道”以贯之。如第54章对应《周易》困卦,“困”是54章的主题;55章对应井卦,井中之物是55章的主题;本章对应的是革卦,“革”即是本章的主题来源。

《周易》革卦卦象,阳爻势盛,代表革命力量已经占据了主导力量;阴爻残居宗庙(上六)、家主(六二)之位,代表旧的体制尚待革除,革就是指对旧体制进行革命,进而建立新*权。老子本章紧紧围绕建立新*权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如果不是引申《周易》革卦主题,很难想象老子会去探讨新王朝的体制问题。

竹简本中的本章内容在字的结构上有十多处与通行本不同,如果不从革卦角度分析,就只能依靠通假之术来附会通行本释义,这也是目前学界的一个现实状况。传统文化不同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算错一个公式或出现一个不合格的零部件也会导致重大现实灾害,正确与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你不用积极、严谨而求是的态度发展科学,就会被别人吊着打,没有你辩解的机会。而传统文化在实际运用中则不需要严谨系统地求证,对古文献的解读,一个“通假”或“异体字”就能掩盖所有疑点,只要大家产生“共识”就可以了,至于真相,就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传统文化总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原因。

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通行本: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问:帛书本和通行本都没有“之”字,只有竹简本有“之”,这个“之”字是不是属于多余之字?

答:老子在七十章说:“言有宗,事有君。”没有了“之”,就不知道本章之宗,也不知道所言之君为何。君为文章的主题,没有了主题,解读又从何说起呢?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文本没有了“之”,注释便都偏离了老子的原义,因为没有主题了。而竹简本则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问:传统解读有两种思路,一是说“智者”,为有智慧的人;二是说“知者”,为知道的人。如何评价这两种解释呢?

答:智和知通用。如果句子带“之”,“有智慧的人”显然就不成立了;而解为“知道的人”,也不对,这样把“之”字解丢了。廖明春解为“懂得大道的不说”(见廖明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把“之”加上了,但犯了一个学界普遍性的错误,即凡是解释不了的字都放到神通广大的“道”这个篮子里,用道解释一切,这样就掩盖了每章的个体特性和老子丰富的思想。

问:“之”到底指的什么呢?

答:本章对应《周易》革卦,革为革命,改朝换代。《革·彖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发动革命战争,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大商;周武王发动革命战争,推翻了商纣,建立了大周。“之”指革卦的“革”,即如何用革命思想去改朝换代。

问:为什么知道革命思想的人不会随便发表言论呢?“言”又是针对哪方面讲的呢?

答:“之”和“言”是同一个范畴。改朝换代是个大事,必须要顺天应人,顺势而为。周武王顺应天下民心,推翻了商纣暴*,建立了一套更加完善、进步的社会体制。可见,所谓的革命,革前重在推翻,革后重在建设,中心在于顺应民心,缺一不可。战国时智士很多,而真正能担当完成革命重任的人却微乎其微,因为大家都跳不出纷乱的战国思维。像孙武、范蠡,他们都有辅佐天子之智,但不得天时,便都在帮助诸侯王取得成就后选择了退隐之路,不再献计献策,此即为“知之者不言”。而许多智士著书立说,为国君倾囊献策,其实他们不知道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即便是消灭了敌国,破坏了一个旧体制,也难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新体制,到头来还是功亏一篑,所以说“言之者不知”

闭其兑,赛其门。(通行本:塞其兑,闭其门。)

问:第五十二章简本写“闷其门,赛其兑(走兑)。”与本句只是门、兑的换位;而通行本依五十二章仍然写“塞其兑,闭其门。”这句是不是赘文?

答:有些学者是这样认为,因为包括帛书本在内的版本都与五十二章写法相同,故怀疑为错简重出。其实每一章的主题不同,句子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且简本五十二章闭写为“闷”,本章写为(门戈),字形、字义都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问:闭其兑怎么讲?

简本“闭”为門戈结构,《说文》:“试力士锤也。”指验证水平的高与低。“兑”的笔画为走兑,兑,《字汇·儿部》:“兑,直也。”《诗·大雅·文王之什》:“柞棫拔矣,行道兑矣。”兑为直义。(辶兑)应该指正确的发展道路。闭(门戈)其兑(辶兑),判断所选择道路的正确与否。革除旧的体制,建立新的制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能仅凭一两个人的决策就实施,而应当从多方面加以争辩和论证,用实验来检验*策的正确。

问:何谓“赛其门”?

答:《玉篇·贝部》:“赛,报也。行祭祀以酬神,酬报之意。“门”指权贵之门。战国时盛行权臣养士,即养门客,传说齐国孟尝君门客三千,声名誉满列国。赛其门,智士要用经得起检验的治国理论来报答君主对自己的信任。这句话主要抨击那些沽名钓誉之徒,学得一知半解便到处摇唇鼓舌。

本句是对革卦九三爻辞的阐释,“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革言三就”指革命理论要从众多的言论中选取最高明的来执行(可参阅杨吉德《周易说解》)。

和其广,迵其尘。(通行本:和其光,同其尘。)

问:这句话是指国家*策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吗?

答:对。本句通行本写为“和其光,同其尘。”与简本有所不同。简本所指的革命理论重在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变,和富国强兵不是一回事,因此老子提出新的革命应当获得民众的支持,才能得到切实推行。“和其广”指革命*策要符合更多民众的愿望。迵dong,《玉篇》:“迵,通达也。”尘,简本笔画为左糹言,右斤二,有微不足道之意,应该指微小的民众。迵其尘,要通达于民众的意愿,获得底层小民的呼应。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问:通行本为“挫其锐”,简本写为“(畜刂)其(上尔下賏)”,两者有区别吗?

答:两者意思完全不同。(畜刂),《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引池田知久释:“(畜刂),或为副。”《说文》:“副,判也。”判指剖分。(上尔下賏),此字多有解释,但与字的构造都不吻合。尔,《说文》:“词之必然也。”賏,《说文》:“颈饰也,从二贝。”但二贝与尔组合,应该指各持财产。(畜刂)其(上尔下賏),剖分财产,重新分配财产的意思。老子认为,革命的最终成果一定是体现在对财产的重新分配上,即改变过去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体制的性质所在。真正的革命不是简单的推翻一个执*者,而在于对*治经济制度的改变上。

问:“解其纷”在第四章解为化解人们的纠纷,这一章有什么不同吗?

答:不同章节的文字都是在各自主题思想中展开的,所以本章之“解其纷”不应按照第四章的主题去解,而应该从“革”的内涵理解。“解”是梳理;“纷”是纷乱,指对革命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解其纷,要在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梳理出主要矛盾。“挫其锐,解其纷。”按照现下的理论,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把社会分配机制改革了,才是真正的社会革命,掌握了这一中心点,其它各种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传统多从个人修养角度解读,其实老子更专注于社会发展根本性的问题。

问:“是谓玄同”,玄为深奥,“同”怎么解释呢?

答:“同”指要做到与广和尘相呼应。新的社会革命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和拥护,这种响应和拥护不是仅从语言上表态或者用小恩小惠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从他们的切身利益上去体现,这是一个大课题,非一般人所能领会,故写“玄同”。战国时期正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世袭制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许多奴隶主变成了地主,原来的奴隶也获得了人身自由,老子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而这种由下而上的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必然要引发连锁性的社会动荡,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新的统治者用完善的体制消弭战祸。事实上秦王扫六合以及楚汉之战,都是出于对封建体制的反复确认而引发的战争,也由此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故不可得天亲,亦不可得而足。(通行本: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问:本句通行本为“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而亲”简本写为“天新”,新和亲古文相通(廖明春考),故简本之新可释为亲。简本中“天”与“而”形近,解《老》者皆以“而”释文,这样与后面的句子才同一,你释其字为“天”,能解释通吗?

答:其一,“天”与“而”字虽然形似,但后面还有“天下”,两个“天”是一样的,与“而”有分别,故不可能写错;其二,前面写“天”,后面写“天下”,两者有相承关系;其三,没有这个“得天”,后面的五个“得而”就失去了论述的主体,不知从何谈起了。但纵观解读者,没有人以“天”解之;即便按照“而”字解,也没有人从字面上解释清楚,都是按照先入为见的想象去发挥。

问:“不可得天亲”怎么解释呢?

答:《道德经》写“天下”者多达六十一个,都是讲王治,即君王(如周王)如何治理民众,从这个角度讲,减去了“下”字,“天”就是单纯指王位,“得天”就是得王,革去了旧王做新王,这也是《周易》革卦的主题思想。

“亲”指亲缘关系,即王任用有亲缘关系的为侯。《周易·比象》:“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荀子·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二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公确立的建制,但老子认为,这种周初制定的分封建制已经不合时宜了,如果革命的话,首先要废除这种体制。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在取得王位后继续沿袭用亲属做诸侯的旧制。体制建设是革命的标志,故把“得天亲”的问题放在这些排比句的前面提出。

问:“亲”既然为亲缘,帛书本和通行本中的“疏”显然就不成立了,因为“疏”是与亲近相对应的。简本写为“足”,“亦不可得而足”,一是“足”字何解?二是“得而”是得到什么?

答:本章围绕着革命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前面写的“得天”指夺得了统治权,“不可得天亲”是革命的纲领性问题;后面写的“得而”是获得统治权后的分述,如“得而足”、“得而利”、“得而割”,都是在“得天”前提下的分述。

“足”是满足,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望。“不可得而足”指不能在获得王位后就满足于权欲上的成就,而应当在经济基础和*治体制上加以根本性革命,社会才会安定和进步。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割。

问:“不可得而利”,利字何解?

答:“利”指财富,不要把天下财富都聚集在当权者手中,造成国富民穷。取消了奴隶制,民众都成了自由人,都具有了财产权属,如果他们都生活在贫困当中,社会动荡就是一种必然趋势。

问:诸本都写为“不可得而害”,简本释文亦为“害”,割和害区别在哪里呢?

答:简文带刂,应当以“割”释之。不可得而割,周初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战国时期实际上变成了封建割据。当财富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时,他所受封的区域很容易变成割据势力范围,所以后来诸侯都互称为王。割据是战争的根源,是人类的灾难,避免战争,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分封制。老子把“利”和“割”放在一起,就是把经济和*治联系在一起来思考,经济和*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周易》九五爻辞:“大人虎变”,诸侯一旦像老虎一样都占山为王,原有的分封体制就会从性质上发生变化。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戔。

问:“贵”是指尊贵吗?

答:按照前面的思路,“贵‘非指尊贵,而应该从体制上理解,指贵族。周朝的体制自周王以下分为诸侯、卿、大夫、士,四个贵族等级,老子认为新*权的体制应当废除这些严格的贵族等级,所以讲“不可得而贵”。

问:“亦不可得而戔”,各本皆写为“贱”,如按简本原字“戔”又如何解释呢?

答:《说文》:“戔,贼也。从二戈。”贼为伤害,戔有伤害义。伤害谁呢?可以是共同打天下的功臣,“不可得而贵”,不要在得到天下后让功臣成为世袭贵族;“不可得而戔”,也不要在得到天下后杀戮功臣。吴国有伍子胥,越国有文种,都是在复兴国家时立了大功,而后被国君杀害。也可以指过去的敌人,不要搞秋后算账,继续伤害亡国之人。

故为天下贵。

问:前面老子讲了六个否定句,都是历史和现实存在的常例,却不是正确的体制,怎么才能防止这些错误的事情发生呢?

答:这些体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周朝实行的封建制是奴隶社会的最高形式,比商朝体制是进步的,但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了需要革除的对象。其实要仔细分析这些错误体制的根源,会发现都集中体现了权力和财产的高度统一,随着战国时代的渐进变革,奴隶制已经土崩瓦解,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而要消除这种弊端的再现,必须打破权力和财产的统一性,出路在哪里呢?就是老子提出的“故为天下贵”。“天下”是君王统治下的民众。把君王放在天平的一边,民众放到天平的另一边,由以财产为贵变为以人为贵,很多国家体制中的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前面讲的“得而贵”是贵族之贵;这个“天下贵”是珍贵之贵,是老百姓都乐于接受的*策。为,有所作为的为。为……贵,按照乐于接受的去做。“为天下贵”,应该按照天下之人都乐于接受的原则来制定国家体制。

从以上注释看,句首“知之者不言”的“之”是本章的关键字,是全文的主题所在,但从汉代开始就被删减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都是没有主题的释文,起码在56章是这样的。文章一旦失去了主题,理解的正确与否便可想而知了。郭店楚墓竹简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为我们寻找《道德经》思想脉络提供了史料支持,应该感谢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能够将本文看完的,想必都是《道德经》研究者,敬请不吝赐教!

今译

知道革命理论的人不会轻率发表言论,那些妄言革命的人其实不知道真正的革命理论。

应当从多方面加以争辩和论证,用实验来检验革命理论的正确性;

作为智士要用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来报答君主对自己的信任。

(新的革命)应当获得民众的支持,符合普通民众的思想。

革命的最终成果是对财产的重新分配,这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这就是与民众利益连为一体的深刻道理。

所以不能得到王位就封建自己的亲戚,也不能得到王位而满足自己的权位。

不能得到王位便攫取天下的财富,也不能得到王位而分割整体的国土。

不能得到王位而形成新的贵族,也不能得到王位而伤害昔日的敌人。

所以应该按照天下之人都乐于接受的原则来制定新的国家体制。

附:《周易》革卦卦爻辞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初九鞏用*牛之革。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问答56章本章足以颠覆学术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