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解读《道德经》的第五十二章,我们来看下老子是如何阐述把握本质的重要性!
老子说: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关于“母”,老子在第一篇和第二十五篇中有言: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里“天下母”指“道”。但是,“道”本身无形无色,很难具象把握。
那要把握这句话的真义,我们就需要把它放到具体的事物或者事情上去看。
以问题或者事情来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问题的母亲。只有你找到了导致问题发生根本原因,你才能真正看清楚这个问题。只有你找到事情发生的根本起因,你才能真正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而当我们看清楚了问题的来龙去脉,那解决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会解决了这个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就像一个生病的人,是身体体质差了,今天感冒,明天腹泻,后天气虚。医生如果看病,今天治感冒,明天治腹泻,后来治气虚,而不从根本上给他调养身体,那治的越多,这个人身体就破败的越发厉害。
所以,中医治病讲究治本,治得不是病,而是人。人是病之母,看清这点,自然应该从根本上治人。这就是复守其母!
为何佛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因为,佛本空,所以,其子亦空。
于道而言,道本无,其子万物,万物为有。但其实有无相生,二者同出而异名。守其母,也是致虚极守静笃。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这一句,我现在解不了。兑和门到底指什么?我始终参悟不透,怎么解,都不觉合理。
只能勉强用上面的例子来推理,意思是说:
你能抓住问题的源头和本质,又能看清问题最后的结果。那天下任何问题都再也难不倒你。兑代表因,门代表果,抓住了起因,清楚随之而来的后果,那你一生都能顺遂。
反之,如果,你看不到本质,抓不到真正的因。总是就问题解决问题,就事做事,那你辛劳一辈子也是白费。
为何真正的僧侣道士不困于情,不迷于功名财富?
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对世界的认识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切的外物都是虚妄的,所有的拥有都是虚假的感觉。那堆满屋子里的金子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追求不同,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看下,你自己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那就是你守的母。同样,你要看清一个人,那就要看他以什么为核心在做事。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甲乙本上记述的是“见常曰明”。
不过,不论是“见小”,一叶落而知秋,对世间万事万物之间的变化联系了然于胸。还是“见常”看清变化背后,不变的真理。
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种能力,能够看透本质,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当你拥有了这种能力,一切自然了了分明!
柔与强相反相成,守无而有,守曲而直,守黑而白,守下而上,这就是抱一为天下式!不执于形式,而守本质核心。如此,方能真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这里我引用苏辙先生的一段注释:
夫耳之能听,目之能见,鼻之能臭,口之能尝,身之能触,心之能思,皆所谓光也。盖光与物接,物有去而明无损,是以应万变而不穷,殃不及于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袭而不绝矣。耳朵的听觉,眼睛的视觉,鼻子的嗅觉,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心的思考能力,都是“光”。“光”与事物相接触,事物有离开、消失的时候,内心的清明却没有减损,所以能够应付万物的各种变化而没有穷尽,祸患从不临到他的头上。所以这种品质深远、永久,传承而不断绝。
用蜡烛来看,火是因,光是果。以果来反映因。也如同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他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行动,反应企业的核心。也如同万物来反映道。光没有穷尽,火有,果没有尽头,因有。
人若心里不清净,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欲望、烦恼杂念。你的心就是火,有火就会有光。我们总是克制光露出来,但是,如果不去灭了火,那就没用。
当然,一个人如果自己心不点燃,那外面太阳再大,也照不亮他。
不论,于人还是于事或于家于国,都要把握好本质,才能真正得到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