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帝王之书”,主要是《道德经》中所蕴涵有“老子四道”。
《道德经》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读《道德经》此书,会对老子的四道感性顿悟,联系自己的经历,会有更深的切身体会。
“老子四道”的核心一句话是: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章,解读古文今译是:
当不显耀可贪的事物时,而民众就不被惑乱。
通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我想到了现在社会,我个人理解的意思是这样:
现在能激起人们贪欲的事物越多,正因为贪欲过多,而便人心越来越乱,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和冲突,主要原因来自于名位、财货等。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中“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实际上老子宣传他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升级。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道德经》思想核心,老子四道与无为而治这两种观点看起来有点难理解,但老子抓住了“民争”、“民盗”、“民乱”的社会根本原因。
一小部分人见利就忘义、见色起邪念的行为,不正是天下多少纷争的原因,主要还是因“见”而引起的。
《道德经》中“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同样为统治阶级治国和安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
有古语称“上行下效”,所以老子通过这句,向世人说明一个道德:
有道之人从来不会轻易显耀什么,更不会显露自己特别喜好什么,只有这样民心才不被惑乱。这句话不止是适合于治国,对于个人修为来说,老子这种“无为”的思想和“不见”的方法也是有利于个人修身养性的。
举个例子:
在一个企业,企业领导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去呈现、去显耀可能引起人们私欲的东西,如果不注意,去呈现和显耀私欲的东西,经企业领导这么一撩拨、一刺激,员工的心就乱了,就没法把心思全都放在做事上。
老子在《道德经》“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告诫我们:
只要不去接触那些足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民心就会安稳,所以圣人治理国家更要谨记此言。
而针对我们老百姓,在平时在生活中积极工作和生活,做好自己的事,少一些野心和欲望,吃好穿暖,健健康康的工作和生活,要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墨子曾说过: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
墨子在这句话很有道理,国是大家的,也是大家的家,所以国亦家,家亦国。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话不但适用于治国理*,更适用于我们每个小家。
历览前世贤国与贤家,成功来自于由勤俭,而破家由于奢尽,我们看尽前朝旧事,要知道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这正是老子在“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中提到的欲和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追求金钱和权贵,争名逐利,也无可厚非,但要取之有道,合理合法地去追求,但不要忘了贪焚自私是人之本性。
总之,家庭的一切斗争都因利而起,老子在“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中,用一个“见”字道生了原因,说明老了思想穿透千年的智慧。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有网友给我发私信,说出了现实社会的状况,如下:
现在中产阶级的家庭,家不成家斗争的主要原因是,人人都在斗争中是一盘散沙中一颗,没有互相取暖的必须,人人都是为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家中没有爱、只有利,没有亲情、只有心机。所谓的家,也只不过是一个利益接合部代名词,家中人人都是独立的,但人人又不能互相分离。在血肉的利与弊的斗争中,让家人处于两难境地。
看到了网友的留言,我想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更想到了《道德经》中“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虽说这是老子的理想主义的智慧,但是这也是我们向往的社会。
《道德经》中“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老子告诫我们:
做到清心寡欲,不去声色犬马的场所,是很有必要,一个人慢慢变坏了,就是环境影响所致。
所以活得单纯一点,物质追求少一点,人的精神生活就会丰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