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的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开篇的四个字“小国寡民”。何谓小国寡民?小国者,规模狭小之城邦也。在春秋时代,十里之城五里之郭,一座城就可以是一个国家,特别是西周分封以来,大国与小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许多小国弱国都被大国所吞并了。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五霸之中都是凭借强权实力来称霸的,齐桓晋文,都属于以实力说话的霸主。老子认为只有保持体量小才能保证国家之间减少兼并,避免征战,所以小国才是稳定的基础。那么国已经小了,又何谓寡民之说?春秋时的郑国土地狭小,但也可称霸一方;战国时期的韩国也没有太多土地,但也位列七雄之一,素有“劲韩”之称;就连名不见经传的中山、宋等国也曾风光一时,颇让大国不敢小觑。这就是因为国虽小,但民众,且民强。现代社会中这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弹丸之地,历经数次中东战争而不倒,就是国小但民强的典型。所以老子要求,国小的同时,民众数量也要少,才能维持安定和谐。
那么小国寡民的生活如何进行呢?有充足的物质资源而不去动用它们,民众重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会迁徙到远方,即使有舟车等载具,不会去乘坐,即使有武器装备,不会去储备维护,让人们都恢复到夏朝以前结绳记事的那种生活习俗,让人们都吃得饱穿得暖有地方住并且幸福感很强,国家之间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甚至鸡叫狗吠的声音都能互相听见,但民众之间就是老死也不相互来往,生活没有交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说这就是老子设想的“和谐社会”,是老子心目中的乌托邦、理想国。这种安静祥和的氛围和各种生活场景,影响到了许多人,包括后世的陶渊明,所以《桃花源记》中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营造出来的世外桃源本质上就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模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在现实中也短暂地成功过,在欧洲的中世纪,许多城堡封建主之间就类似于这种小国寡民的形式,但这并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而是外界条件驱使他们不得不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当时蛮族也都皈依了基督教,所以罗马教宗成为神权方面的主宰者,法兰克、盎格鲁、哥特、撒克逊、日耳曼、条顿甚至斯拉夫人都信仰了基督教,而领主们在教皇的压制下,也不得不安分守己,龟缩在领地内。同时更加野蛮民族的入侵让封建领主们只能选择被动防御,北欧的海盗、来自中亚和东方的游牧民族(如库尔德人、萨珊人、什叶派穆斯林、蒙古人等)都让他们不得不守好自己的土地。特别是在黑死病流行的时期,简直就将小国寡民的*策完全落实贯彻了下去。
这种境地被十字*东征打破,被封闭的生活环境逼迫得苦不堪言,欧洲领主们开始觊觎富饶的东方,所以小国寡民是一种倒退而不是进步。物质资源的不平均导致了生产能力和分配的不平均,进而导致了民众的阶层区分,马克思主义称这种阶层分别为不同阶级,欧洲历史上存在四种社会制度,原始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到部落联盟时代,也就是史前社会;后来出现了奴隶社会,开始产生了城邦和帝国,以青铜和铁器为代表;然后就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奴隶制度解体,是因为封建主瓜分了奴隶制帝国,奴隶转化为农民;再之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是标准的欧洲历史分法,但我国于此不同。我国历史上不存在“封建制”社会,因为只有周代封建,秦以后便是以郡县制为主了。小国寡民也是针对封建时代的天下大局,秦汉时代以来,大一统的基调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分裂的时代里,各个君主也将统一天下定为己任。
人为何要兼并,为何要竞争,为何又要上升到战争这种自相残杀的境地?本质上说都是人本身的欲望及需求。人生而要满足各种需求,马斯洛需求层级说明,基础的需求很简单,就是衣食住行,但是当简单的衣食住行也有了不同层次之后,另一种心态就会占据人的主观意识,那就是攀比心理和羡慕嫉妒恨。如果存在甲乙丙三个人,最初他们都一样,衣食住行都差不多,则各安天命,实现了小国寡民的基础要求。可一旦出现了丰富的资源,比如衣服出现好与坏甚至仅是数量上的差异,多的就会奢侈,少的就是艳羡,这是必然趋势。假如甲最先穿上了好的衣服,吃上了高级的美食,住上了高档楼房,坐上了顶级豪车,那么乙和丙就会羡慕,进而嫉妒,最终开始憎恨甲。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乙和丙可能机会打击陷害甲,巧取豪夺,得到甲所享有的一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换贫而患不安”,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现代经济学称之为“基尼系数”。
所以小国寡民之后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有车船住所和充足的器械物资,人们依旧满足于小国和寡民的状态,这明显是违背人性的。当然老子的这段也有很积极的意义,就是提倡享受人生的平静,小国寡民其实也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诗与远方”,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之外的“田园牧歌”,给人休息、平稳情绪、释放压力的场所。现代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很容易就患上各类的心理疾病,比如典型的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症等,所以为了舒缓一下心绪,大部分人选择去寻找一种“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来缓解心理压力,这一点比较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人们追求去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内蒙古、海南等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带,名为“寻找自我”,但本质上是想要体验一下小国寡民这样的简单生活,放下都市中的那些尔虞我诈和激烈竞争,让心情放松,缓解精神疲劳。因此老子的这一段到今天都有一种非常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大部分人不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一味地追求前进上升,“数字化”生活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白领阶层追求的数字是KPI,官员等公务员则追求的是GDP,数字是变多了,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之上升,所以小国寡民有的时候也是另一种追求,简单而幸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