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第二章的理解与生活感悟
TUhjnbcbe - 2023/7/3 20:56:00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如果对美产生了定论,觉得美才是美,那么就会有人厌恶丑了。天下人都知道行善有个标准,那么不善的恶行必然就会产生了。

美和丑,善与恶,都是同时存在的。老子写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世人美丑和善恶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世人去评判,拥有一个标准,就是一种有为,而因为有为,人心就变得复杂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理解:有和无是相对的,但他们同时存在;长和短也是相对的,他们也是同时存在;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都是相对的,并且也同时存在。

接着老子一口气举了六个例子,说明了事物的相对性。在这六个例子中,有无相生是最难理解的,接下来用一个故事说明。

比如一个完整的苹果,现在把它切开一半,放在许多人的面前。问许多人,这是什么?许多人都会回答说是半个苹果。但是按照老子的思想,这就是一个苹果。为啥这样说呢?既然有半个苹果的有,就说明了必然存在半个苹果的无。

这个道理就可以得出个结论,世人看万事万物,往往只看到表象,只注意其有的部分,而没注意其无的地方。所以这段话老子在告诉我们看待生活中万事万物,要有相对的哲学思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圣人处事应该无为,教化应该不言。

因为前面讲到万物的都有相对性的哲理,所以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人去有为,就会改变万物的自然法则。所以老子提倡圣人要无为处事。

为什么要不言之教呢?打个比方吧,父母都是为子女好的,对子女教育都爱言传。不论在学习,婚姻,还是事业上,作父母的都是苦口婆心,好心劝说。但是,劝说的结果有用吗?

如果父母游手好闲,其子女必定会更加游手好闲。如果父母花心好色,其子女必定更加花心好色。作为父母想用言谈,就让子女听话,即使讲几千遍,也没有用处。

相反,父母真心做一个有德有慧的父母,真正具备好的道德和思想,其子女最终必受父母影响,从而变得听话乖巧起来。大家可以看看,凡是其父母品德很差,其子女的品德素养,会很好吗?由此可见,言传是不如身教的。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地万物都在不断生长和发展,从来没有放弃和感到辛苦,生生不息,却从不占有。道做了如此多的事情,却没有骄傲,没说自己能耐。当功成之后,从不居功,说是自己的成就,如果功成后,一直不居功,功就会一直存在。

这段话老子告诉世人,道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从来没有要求过功劳。而人做了点点事情,就开始居功自傲,说自己的能耐。做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社会的心态,不要做事情老想着,有功利才去做。看过佛经的人就知道,做了善事,人不知道,天必报之。人要有好的福报,就要多积阴德,为自己修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二章的理解与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