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话如意杯石雕组金奖获得者邱雁芳有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29059.html

编者按:

福州市工艺美术“如意杯”大奖赛被业内誉为“工艺美术大师的摇篮”。大赛自年起创办,为我市广大工艺美术从业者和大师们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提高技能、展现风采的舞台,发掘培养了一批新生代从业者,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走出了1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百余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本届“如意杯”大赛已圆满收官,我们将陆续发布针对本届大赛获奖选手的专访,倾听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的认识和参与本届大赛的感悟,以及如何看待传统工艺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等问题。本期对话系列,将和大家分享与石雕组金奖获得者邱雁芳的对话。

石雕组金奖获得者邱雁芳

邱雁芳,年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现为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理事。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签约青年雕刻师。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并进修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后跟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玮学习寿山石雕刻艺术,后得艺术家陈达先生悉心指导,擅长文房、雅玩。现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特聘雕刻师。年被评为福州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

石道手工艺(以下简称“石”):能否从作品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聊聊本次“如意杯”大赛您的作品《和光同尘》?

寿山水洞汶洋石《和光同尘》

邱雁芳(以下简称“邱”):本次“如意杯”大赛的作品名字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关于“和光同尘”有很多不同的释义,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入世之法,他认为应该用致虚守静的方式来化解人世间的纷扰与种种烦恼。作品包含“海上日出”和“白鹭”两个部分。左侧把件依石料天然巧色,以水浪纹刻“水天一色”之景,太阳的光芒和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右侧以圆雕法刻白鹭之形,一动一静,在某种意义上接近“和光同尘”“融于万象之中,道我合一”的本意。右侧摆件之所以雕刻白鹭,是因为我一直都很喜欢白鹭。

石:近期榕宝轩秋拍的那件《一路连科》摆件好像也有白鹭的元素?

芙蓉石《一路连科》

邱:对,那件是以浅浮雕的形式刻的。因为我在早期学艺的时候是刻大型的,所以在那之后,对于飞禽类动物的结构非常了解。在飞禽类里,我偏爱白鹭。白鹭又名白鸟,象征着自由、高贵和纯洁,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喜爱,我也非常喜欢。它对我而言,好像一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因此,我近几年的作品中,白鹭相对多一些。大约是两年前,我开始以雅玩形式在印章上面刻白鹭。过去也有很多人刻白鹭,但以这种形式的相对较少,因为在印章上面难以用写实形式去雕刻鸟类。那个时候,我就在印章上做了些变化,让作品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又适合把玩。这两年和白鹭相关的作品不只那一件,还有两只三只白鹭的作品等等,有的没有发表出来,总的来说,这类题材都蛮受欢迎的。

石:您之前也刻过以《和光同尘》为名的作品,那这次的参赛作品和之前那件有什么不一样?

芙蓉石《和光同尘》

邱:和之前那件其实是一个系列。很多时候以新题材创作的作品出来之后,如果受到藏家喜欢,他们会找类似的石头,让我帮忙再创作,但每一次都会依石材自然形貌在原有题材的基础上重新创作,并非完全照搬。这两件作品都是随形手把件,都是遵循石料的天然形态,从传统文人审美趣味出发,不作过多雕琢,主要利用石头本身的红色凸显太阳的耀眼迷人,浅色部分同以水浪细工刻之。不同的是,本次参赛作品增加了右侧的白鹭把件,在这里,白鹭虽为配角,但仍是作品意境得以最终呈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石:那这次这件《和光同尘》,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

邱:右侧的白鹭把件是我的原创,左侧的“海上日出”题材最早我的恩师陈达先生刻过,当然我们是以全新的方式去表现它,包括创作手法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艺术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东西,我们也要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有属于个人风格的东西,比如别人一看到这个风格的水浪纹,就知道是谁的作品。

石:这是您第一次参加“如意杯”吗?

邱:对,是第一次参加,我是这两年才开始参加这些官方活动的。以前我不喜欢在外面跑,基本上天天都待在工作室,甚至可以半个月不出门。吃饭呢,就让徒弟去买菜的时候顺道一起买,平时用的东西就在网上买,常年是这种很宅的状态。

石:您在许多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意境,一般是偶然得之,还是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找到的?

邱:每个阶段的方式有所差别。我是17岁来福州,到现在刚好20年,17岁到20岁在画画,20岁到27岁在学艺,27岁到现在自己开工作室。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开始跟随徐玮老师学习石雕,在那边主要学刻大件,学的都是基本功。那时候创作找感觉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常刻常想,刻得越多发现越容易找得到。从师父那里出来之后,开始慢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这几年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创作上,偶尔会一个人出去散步,从这里走到乌山、西湖那一带,在散步的时候会思考一些创作上的问题,有的时候也会回连江老家走一走。这里和连江很近,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还挺经常回去的。我老家靠山靠海,往前走是海,往后不远就是山,每次回连江,都会去看一些花花草草,享受那里独有的安逸。

石:在老家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有灵感,是吗?

邱:对,在乡下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夜晚的时候特别安静。相对于都市而言,那里的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很是惬意,所以每次回去的时候,心境自然也变得悠闲自在。在福州常常处在一会儿一个电话的繁忙状态,而在连江我都是把手机直接静音,扔到一边去的,完全不看手机。可能正是因为这份安静闲适,身处其中的时候,会感觉想法也不太一样了,整个人都很放松。

石:那件《人间烟火》的灵感来源也是和老家连江有关的吗?

老挝石《人间烟火》

邱:对,这件作品源于我小时候的回忆。那时候家里用的是柴火灶,常常在门口放一些干柴,有的时候是竹子晒干的,有的时候是其他树木的干柴。夏夜的时候还有阵阵蛙鸣,成群的青蛙跳来跳去,这些都是我记忆中熟悉的场景。除了一捆竹子干柴这一主体外,我还在作品中安排了一只青蛙的形象,在这里,青蛙同《和光同尘》里的白鹭一样,都是动态配角。我一向都很喜欢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

石:感觉这只青蛙很抢眼,极具力量感,是吧?

老挝石《人间烟火》局部

邱:对,因为我把它刻得很立体,它的动作和姿势都夸张化了,所以看起来就挺抢眼的。有的竹子刻意做成虫蛀的模样,给人感觉它已经晒得足够干,而且被蛀掉了,还有这里,故意做成开裂的样子,好像时间留下来的痕迹,有一种真实的岁月感。

石:那青蛙趴在柴火堆上的场景也很真实,是您小时候常见到的生活画面,对吗?

邱:对,小时候经常看到一堆柴火里钻出一只青蛙,这是记忆中比较真实的生活场景。还有竹子干柴是用绳子捆住,这样看过去感觉捆得蛮紧的,实际上如果捆得更紧的话,看上去会更整齐,而不是像这样略带凌乱,就好像已经被抽掉两根,拿去烧了。这种不整齐和轻微的无秩序让整件作品看起来更有生命感。所有东西太完整都没有美感,残缺也是一种美。

石:我一直觉得这件作品还挺有现代感的。

邱:对,现代感比较强。这就是一个比较现代的题材,但又没有脱离传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变,比较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我一直觉得可以学古人,借鉴古人,但不要抄袭古人。几千年下来,所有的东西基本上都被古人刻过了,我们想创新只有在他们的基础上去“变”。

石:经常熬夜创作吗?

邱:是的,但现在比较少了。以前常常是睡一半,突然想到什么,就一定会起来继续刻。还有就是作品即将完成的时候,如果刻的感觉特别好,效果要出来了,那时候的心情很是激动,就会舍不得下班,到了晚上,实在有些疲惫了才会去休息,然后半夜会醒来,又很想刻。

石:《人间烟火》刻了多久?

邱:刻了大概二十天,算慢的了,因为这件在雅玩里还是偏大件。其实“刻”对我们现在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想法难。我们能想出来,基本上都能刻出来。

石:那您一般是先拿到石头,依据石头形貌去想的,还是先想,然后去找合适的石头?

邱:依据石头去想的。很多时候,凭空去想,往往没感觉,但如果此刻刚好看到一块石头,可能就有想法,有感觉了。前段时间我在刻一件作品,看到石头上面这几块红色就联想到了“群山”,所以一拿到石头我就很想刻。印章上还画了松树和大雁。目前还没有刻完。

石:那现在的生活就还是有的时候在工作室创作,有的时候出去找感觉?

邱:其实有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外出才有想法,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有的时候逛个淘宝都能找到感觉。看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在淘宝上看到某个器型,觉得很好看,就会凭借经验往其中添加或删减元素,变成自己的,再比如看到一件衣服,上面的图案挺漂亮的,可能不如专业人士画得那么好,但用自己的形式进行变通转化之后,仍是很好的素材。前段时间和朋友出去吃饭,注意到饭店墙上有一件鹤的画,觉得蛮好看的,就拍下来,然后结合鹤的真实图片修改了一些地方。之后就画在石头上开始创作了,旁边这个是水浪纹。我最近很喜欢水浪纹,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喜好。

石:是不是有段时间偏爱柴火题材,好像有见过一件和《人间烟火》类似的作品?

芙蓉石《虚心劲节》

邱:对,前几年有刻过几个小件的,为这件打下了基础。因为当时只是有了初步的构思和想法,就拿石头练习,熟悉完之后,就用大件做出来。这件作品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唯一的缺陷是颜色单一。我自己找的石头一般都很素,就算是有巧色,也不会太花。那没有巧色的石头就一定要纯了,像这件的这个老挝石就是这样。

石:有没有一些作品是刻到一半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

邱:有,就是感觉不对的时候,我会停在那里,然后换一个东西刻,或者干脆不刻了,等第二天再去看的时候,想法会有所变化。因为如果一直刻一直刻,很多时候会麻木掉,那等第二天再去刻,由于过了一个晚上,已经放松很多了,这时想法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刻坏是没有的,当然可能有败笔,但不是刻坏。创作过程中的状态有很多种,有的时候想法很完美,但是刻进去之后感觉还是差了一点,另外有些时候,刻到一半就很有感觉,发现想要的效果大致已经呈现出来了,这时心情就很好,特别开心。

石:您怎么看待创新?

邱:其实一年也不会有多少创新,可能也就两三件,两三个题材这样。以新题材刻的作品出来之后,如果受到藏家或商家的喜欢,让我们用这个系列再刻的时候,就不会累。不是说全部一样,但属于同一个题材,因为想法都在这里,已经有了,所以就不觉得累。所谓的创新不是说刻得跟别人不一样就叫创新,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早期我也有在思考作品要如何创新这些问题,但是刻出来的很多都不算创新,尽管和别人不同,但缺乏一定高度的审美。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这一点。

石:那这几年基本都在刻小件,专攻案头文玩,对吧?

邱:对,像《人间烟火》算是大件的了。由于这几年审美和喜好上的一些转变,在石雕创作上,主要以刻小件为主。我个人觉得,寿山石的质感和特性很适合刻小件,它和翡翠,还有其他石材不一样,翡翠比较硬,没有那种温润性,适合做吊坠、手镯啊那些配饰。像白玉、羊脂玉就有温润感,寿山石也有温润感,因为它是叶腊石,它的质地比较温润,手感比较好。温润的石头就适合手上把玩,手上把玩的东西不适合太大,差不多大小就好。

石:这几年是不是还刻了一些清供,比如《供养一世安》那件作品?

高山水洞《供养一世安》

邱:对,那件就不适合手上把玩,主要是由于石材的原因,如果石材本身很饱满的话,就可以雕一整盘上去。但这种石头不可能那么大,寿山石和翡翠一样,越好的石头越小,都是从岩石堆里挖出来的。这个盘子刻的时候也有一些讲究,不能按真实的盘子厚度去刻。刻好之后,看过去很薄,但是捏起来又有一定厚度,它不会碎掉。如果都刻得像外面这么薄的话,那不敢玩。雅玩形式的作品要有一种厚重感,看起来是薄的,但是把玩的时候感觉是厚的,具有一定的厚度。像这件作品的盘子也不算很厚,只是根据真实的厚度去尽量厚。由于石头太透,表现不出那种很干的佛手,所以这里的佛手刻成半干,带点褶皱的。除了佛手以外,还有桃子、香菇等。桃子是夏天的,佛手是秋天和冬天的,在季节上不会显得单调。

石:在工作室没有灵感的时候一般会做些什么?

邱:实在没灵感的时候我一般会去磨印章,因为我们在刻之前,很多时候都要把印章整成规规矩矩的90度。

石:除了技法以外,您还从陈达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邱:陈达老师自带文人风骨,且性情豁达,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老师曾说过:“我们要有精品意识”,他认为从吃的、穿的到作品,各个方面都要有“精品意识”,因为只有对生活上方方面面有要求,才会对作品有要求。老师是性情中人,一向随性,敢说,不在乎世俗名利,不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只探寻艺术和传统本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