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多年前,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至今影响着我们。
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
《道德经》全文仅有字,81条智慧,但是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了多个版本,不光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在读,世界上很多大人物都在读。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马云行商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很多国学大师和专家,在辩证的分析过后,都推荐一些年龄段的朋友多读几遍。
《道德经》里的五条“处世经”,至今流传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其中在做人处事这一方面,有5条铁律至今影响着我们,很多成功的人物都是早早的就开始研究这本智慧之书。
1.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最上等道德修养的人就像水。
这种人,居住善于选择利于行道出,心灵善于保持在空虚如深渊的状态。行为善于保持仁慈,言辞善于恪守信用,治理国家善于处理政务,处世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因为不和万物争锋,所以不会招来怨尤。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种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另一种理解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这种观点更加的深入人心,主要是告诉人们不要有分别心。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对待万物就像是刍狗一样,既不对这个事物特别好,也不对那个事物特别差,而圣人也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对百姓都是一视同仁。
3.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老子推崇道法自然。显然,立足点一定是自然法则。
那么这句话就很好解读了,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就是顺其自然,杜绝肆无忌惮的作为,所以才能长久存在。他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想事业成功,一定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被自己的欲望驾驭。
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地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解决方式,完成自我的超越。
4.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衿不长
踮起脚跟就会站不稳,跨步走走不远,自我表现反而不能展现智慧,自我夸耀却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表达的意思是做人要低调)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
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老子所强调的做事的态度,应该是无为而治,用一种不干预,不干涉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
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能手到擒来,越做越简单。
道德经的地位如何,现在还有必要学习吗?
《道德经》是一本分量很重的书,无可厚非。
比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一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既暗示了以柔克刚,又诠释了长久之道,还与养生、社交相关。
人是社会中的人,做人做事都跟别人有关系,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处世的学问。
《道德经》是为人处世智慧全书,内容涵盖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生活等;也是企业管理宝典,所以深受一些企业家喜欢。
马云的工作包里总是放着几本书,别的书换得很快。
而其中一本书一直没换过,是一本最薄的《道德经》。
薄是因为没有注解。马云不希望看到别人对《道德经》的理解而影响自己的感悟。
古今中外的高人,谈起这部经典,已经不再是读没读过的问题,而是一生读了多少遍。
在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用新思想诠释这些社会法则,会彰显出新的人生启迪。
《道德经》的厉害之处就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智慧,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典籍,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理解入门。
要是说半部治天下的《论语》是一本帝王权术之书,那《道德经》就是一本汲取人生智慧的百科书,每次打开都能学到东西,而且能用到工作生活中。
不了解《道德经》的人,都认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消极的东西,对自己和年轻都不好,其实不是的。老子的每句话其实都是以柔克刚的典范。
年轻人一方面文学功底不厚实,另一方面对人生经验比较浅薄,害怕自己翻译错误。
对于混迹江湖的老朋友来说,不难理解《道德经》的案例故事。
如果要给所有年龄段的朋友提一个建议,那么选择合适的参考书是最关键的。
我现在在读的这本白话文版本的《道德经》,把高深莫测的字,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给我们,让我们在自身的情况上,灵活运用这些智慧。
现在大家都在家里休息,闲的时候倒上一杯茶,打开这本智慧之书,慢慢的沉淀自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