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比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比如“道”,甲骨文意指一个人行走在路上,现在多半理解为客观规律。
但客观规律说得清楚吗?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发表了新年祝词。
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同时,他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却若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再后来,量子物理学诞生。
上至宏观宇宙,下至微观世界,对人类而言,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处于混沌状态,用人类已有的认知模型无法解释。
过往我们津津乐道的二八定律、熵增定律,却很可能只是一个子类概念的建模,再往上呢?说得清吗?
道德经第一句,采用了互文的手法,说的是一个意思。名字也只是一个概念,且很难被精准定义的概念,比如,苹果,什么是苹果?苹果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讲得清吗?百度百科也许能讲清,但讲完,老子要吐血。所以,非常名。
那道到底是什么?
虽然我们说不清楚,但却可以去感受。毕竟,自性具足。人作为天地一物,必然包含着可以和宇宙信息连通的本能。
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如白纸一张,之所以会有善有恶,必然是客观世界在心上的投影,引起意之动。
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部信息的发散,这些信息和欲望结合到一起,便触发了情绪,情绪的开关一经打开,人就会产生出念头。
念头一旦浮在脑海中,便会久久的折磨着你,让你痛苦,寝食难安,就像一颗种子,被丢在土壤里,那种生长的意志会勃然焕发。念头根植于心,便会促使人产生行动,非做不可,用佛家的话来说:一念起,缘生。
王阳明认为善恶必须由良知进行筛选,但良知又从何而来呢?仍然是早期外部信息投射在内心不断发酵的结果,形成一种价值判断。最终各种念头的生长,都由既已形成的良知在把关。
也就意味着,包含着宇宙必然率的大量信息被人所感应后,经由既已形成的价值判断,最终落地生根成念头。这种天人感应的方式从无到有最后凝结成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有”,万物之母,也就是道生一那个一。
道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还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为道心。
道心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在为天地立心,你念念不忘的地方,正是你的天赋所在,正是方向。既有世界的风云际会,也有内在的底层逻辑。
在古代,君权神授,皇帝是天选之子,上天派来管理臣民的,具有神圣性。抛开这种帝王的御下之术,证明王权的合理性套路不谈。作为创业者,在与世界的交互中,沉淀在内心的那种渴望,很难用所谓的项目可行性论证说清楚,因为数据再充分,论证再严谨,也总有理性抵达不了的地方。整个过程需要的是直觉,是天人感应,是道心,工具理性无法穷尽所有的因果,这也是“道可道非常道”。
比如马云在美国第一次看见电脑,就觉得这个东西将改变世界。比如乔布斯对于平庸的零容忍,对于极简的追求。比如雷*离开金山后的失落和痛苦。
很多创业者把项目可行性计划做成PPT,包装很好看,做得很精致,虽然可能忽悠了投资人,但是项目不免终究落败。因为缺乏了创业者天人合一的过程,缺乏了发酵的痛苦,缺乏了使命感,缺乏了某种真诚,缺乏了一以贯之的精神。
有很多生意在市场的缝隙中野蛮生长出来,老板为了装点门面,墙上也挂着愿景使命价值观,让人一看觉得假,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怎么能成为文化,去感召和影响身边的人呢?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创业者需要经常回道根本,检视自己,看看当下的行为是否有违初衷,能够慎终如始,始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为市场机会主义所带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之无用,以为大用,只是一般人为认知所困,很难察觉和理解,但无论你认不认同,它都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小道小为,大道大成,无道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