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第24章,精准解读,为人处世之道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常有大师说,看什么书,读什么经,全在于看书读经的是什么人。东台对此,深以为然。为什么?

因为,看书读经,其实都是自我开悟,自我反省的一个过程。一个纯洁的像蒸馏水似的人,只会看到文字,看不到任何文字后面的东西。特别是被高度赞誉的《道德经》。

为什么是《道德经》?我们先看下《道德经》的写作背景。第一,作者不是一般人,虽然说法不一,具体也不详,但毫无疑问,老子也罢,老聃也罢,还是后人删减增补也罢,作者站立的高度是摆在那里的。第二,作者想要针对的读者,基本是贵族和“士”,甚至希望帝王诸侯也要好好读读的。《道德经》从来也不是一本给老百姓读的书。大部分讲的道理,也不是给老百姓讲的。但这并不妨碍后人从这本经书中得到智慧和借鉴方法,这就是作者的伟大之处。

今天,东台带大家一起来解读《道德经》中无法被忽视的第二十四章,来看看年前的圣人,是怎么解释为人处世之道的?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读xia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很多看过东台断句的诸君,可能有些不解,为什么明明连在一起的几个字,你要断开?其实东台别无他意,只是希望尽量还原古文原来的样子。或者说,只是希望显得自己更有文化一点,哈哈哈。如果诸君觉得有些小小不舒服,这就对了,这就是“自见者,不明”!

老子认为:踮起脚尖,就不可能长久站立。每一步都跨很大,不可能保持很远的距离。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得不到赏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被人肯定。自伐的人,有功劳也会被抹去。把架子端得很高的人,他的运势不会很长久。这些现象,都在道的范畴之内。总结来说,就像剩余的饭菜,多余而没有意义的行为一样,让人觉得非常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的。

东台敢*上一份老长沙“文和友”大龙虾,大家都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没有这些行为,那只好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来印证了。

记得东台刚参加工作那年,觉得单位上,啥都新鲜,啥都好。东台住5楼,隔壁单元四楼住了个领导,一次,正好从领导楼下单元门路过,看见领导正在自行车后座上卸煤气罐,巴结讨好之心大起,一把抢过来,蹬蹬蹬就上了领导家。领导硬是没拉得住,气喘吁吁跟上来,一脸苦笑:辛苦了,辛苦了。心满意足的回去以后,过几天,同科室的人总是一脸意味深长的笑容对着我,一打听,才知道,那天领导是出去灌液化气的,被我这个二愣子一把拎着空罐子又上楼了。把五十多岁的领导害得够呛,等我走了,又气喘吁吁拎下来。我当时心里还嘀咕呢,怎么罐子这么轻?

诸君不要笑,这就是典型的“自见者”,明明人家不需要,你却一厢情愿的表现自己,还沾沾自喜的很。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去挨得很近的两家饭店吃饭,一家门口站了个人,看见有人来了,马上迎出来,“我们家的饭菜非常好,油好米好师傅好,来来来,尝试一下”,相信诸君马上就犯嘀咕,再转头一看,隔壁店虽然没有人来接,但是看见大门口人来人往的,而面前这一家,却冷冷清清。相信大家都是扭头去另外一家了,剩下来迎接的门童站在那里,一脸尴尬。为什么?自是自彰是没有用的,另外一家,出出进进的人就是另一种更可信的“彰”,而不是“自彰”。

在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了解对方,同样,对方也在慢慢了解你,琢磨你。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以后的接触中,会逐步的细化和改变,但这都是对方主动发生的一种变化。如果你通过一些不合时宜的、让人反感的,甚至是夸张的表演来试图改变,得到的作用是相反的。如果对方在心里,已经为你打上一个“年轻,不懂事”的标签,你就算在对方面前再如何去表演沉稳,对方只是会觉得“这孩子怎么了?是不是失恋了,是不是家里有啥事啊?”

所以,自是,自见,自伐,自矜等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就算是在如今,这个鼓励大家展现自己的时代,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敬畏”和“自谦”的心,和朋友亲戚,和师长学友,和同事同仁的交往中,都应该相信一句话:“成绩是做出来的,不是表现出来的!”您觉得呢?

欢迎诸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